图 1:厦门旧城区(陈亚元供稿)
以开元路建设为起点的厦门市政改造工程,到1933年时已经落潮。大规模的挖山填海、筑路建房基本结束,城市建设进入了秩序整治和良性管理的阶段。当下厦门城区的大小街巷,有名有号的共371条,分由四个警局管辖:一分局121条,二分局77条,三分局114条,四分局59条。300多条的街巷,单就名号一项,就已极度混乱。同个街巷,几种叫法的;同个叫法,不同街巷的;一个叫法,几种写法的……再加上几年的改造,拆的拆,毁的毁,街巷实体已经消灭,只剩个空名的。尤其与当下国府“破除迷信”主题不符的,厦门的老街巷,许多用宫、庙、寺、庵、墓来命名。给人陈旧的感觉不说,也与城市的国际大埠之奋斗目标不符。1933年7月,市公安局户籍事务所挑头,发起一场街巷改名的运动。“改名运动”,首选厦港地区的街巷发难,宣称该地街巷“颇多不雅听者”,“皆有改正必要”。这些不雅地名,如石王公、福海宫、围仔内、市仔街、大人宫、圆山宫、打石市、南菜园仔角、福海宫后、马墓、水牛埕、南打棕街、料船头、配料馆、南烘炉埕、熟肉巷、永福宫、南溪仔墘、寿山宫、顶澳仔、下澳仔等,有21处。[1]户籍所的意见,深获上层领导的支持,改名运动迅速地推及全市。市公安局宣布,“为破除迷信起见,举凡以厝、墓、宫、仔、顶、庙、殿命名之街巷,拟一律改称”。[2]
图 2:1934年公安局各分局辖境图(《图说厦门》)改名运动的具体事务,由公安局行政科、户籍事务所,以及各区公安分局共同负责。很快地,应改名街巷的菜单出台,合计146条:南土地宫巷、麻油巷、西庵宫、南田仔墘、傅厝墓、黄厝河、北砖仔埕、窟仔底、霞溪仔、墙仔顶、城隍庙巷、关帝庙巷、外清宫、石皮仔、台九墓、四仙石佛、下释仔、顶释仔、宝月殿、壁边井、箭场仔、北溪仔墘、灵惠宫、牛涵头、大路边、北烘炉庭、菜妈街、玄妙宫、后河仔、三官宫、深田内、蓼花溪尾、妙释寺、同安内、北田仔墘、吊乌井、关帝庙前、普佑殿、福河宫、顶大人、北菜园角、石圣王、丁仔墓、黄厝宫、上田古庙、石狮王、马仔石石墓围、前街仔、堆头巷、曾姑娘、养真宫、千秋坛、南猪行、典宝路头、竹树脚、担水巷、大王后,统井巷、粪扫庭、外王路、河仔墘、石浔巷、大王前、石浔街、车加辘、新街仔、大王石路、西应殿、仁和宫、福茂宫、打锡箔、内武庙、丹霞宫、太平妈、手车巷、后井仔、观音亭番仔街、庙后街、和凤宫、布袋街、笨桥、祖婆庙、亭仔下、棺材巷、大墓围、大呈头、周厝内、土地公巷、二王宫、土地公祖、土堆、山仔顶、大井脚、桂洲堆、南大沟墘、白厝墓、讲古脚、南砖仔庭、青龙宫、大字酒、顶大庭、宝珠殿、灵应殿、北市仔街、相公宫、光景内、卖圭巷、松树脚、和尚墓、钓仔巷、江厝巷、鱼仔道头、泰山口、养元宫、东砖仔庭、后街仔、马柱、广仔井、蟑螆崎、虎母尿、大墓口、武当分镇王公、福海宫、围仔内、市仔街、大人宫、圆山宫、打石市、南菜园角、福海宫后、马墓、水牛庭、南打棕街、料船头、配料馆、南烘炉庭、熟肉巷、永福巷、南溪仔墘、寿山宫、镇北关、顶澳仔、下澳仔[3]改名运动计划将修改后的城区道路,分为路(马路)、街、巷三类。“凡50户以上者为街,20户以上者为巷,不及20户者则归并”,原有的“厝、河、墘、井等均取销”。[4]1933年12月,街巷名称修改方案在《江声报》发布。其中三、四分局所辖各街巷的旧名与新名的对照为:二王宫、大墓围 — 义防巷(原改正之义防巷三条现均归并);青龙宫、钓仔巷、打铁头刀—青龙路(此三条现正开马路且可相连,故归并之);马柱—调马巷(原二条均归并,原巷与天一巷相连均归并之);寿山宫—寿山左巷、寿山右巷(前改正之寿山宫改为左巷;改正之寿山二巷,改为右巷);南菜园角、石王公—菜园巷(原巷二条现均为并之)[5]
新的街巷名称还在等待实行,倾覆的命运却顷刻到来。1934年1月“闽变”失败,厦门市公安局改换班子。新任领导嫌弃“街名更换太多,多有不便”,只允许将“棺材巷改光彩巷,虎母尿改虎泉巷,粪扫埕该文藻埕”,“其余概不更改”。[6]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就此草草落幕。其实户籍所的“街巷改名”提案,并非首创。1933年6月,早有鼓浪屿工部局行动在先。工部局的方案是:四丛松改路名四:1、医院路;2、北路;3、兴化路;4、内厝澳路。三丘田改路名三:1、和记路;2、三丘田路;3、三丘田巷。鞍海角改路名四:1、汕头路;2、南靖路;3、香港路;4、广东路。枝荔宅改路名四:1、书院路;2、安海路;3、下笔架山路;4、鼓山路。乌埭角改路名三:1、安海巷;2、乌埭角路;3、乌埭角巷。岩仔脚改路名八:1、永春路;2、海坛路;3、海坛巷;4、乌埭角东西路;5、浦口巷;6、虎巷;7、岩仔脚路;8、永春巷。黄家渡改:1、黄家渡路;2、锦祥街;3、电灯路;4、电灯巷。鹿耳礁改:1、福建路;2、教堂路;3、雪雾路;4、岷尼拉路;5、鹿耳礁巷;6、鹿耳礁西路;7、鹿耳礁路。田尾路改:1、田尾岸;2、田尾北路;3、物汝士路。港仔后改:1、港仔后路;2、港仔后岸;3、平和路;4、海边路;5、山谷路;6、旗仔尾路;7、旗仔尾巷;8、岩仔后山。内厝澳改:1、岭脚路;2、内厝澳东西路;3、集美路。
1936年11月29日,厦门文化界举行鲁迅先生追悼大会。大会通过“改大学路为鲁迅路”的提案[8]。提案出台后,向市府“呈请过好几次了,但都被搁置着不批下来”。这年年底,郁达夫莅厦,“鲁迅纪念会”请求郁氏,利用其私交关系找市长和工务局长说项。但郁氏一打听,“才知道又是党部在那里反对,绝对不准人们纪念鲁迅”[9],因此事情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再加上不久后的抗日军兴,命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1945年,厦门光复。沦陷时期被强迫改名的“大汉路”,恢复了原名“中山路”。为了和中山路配套,1946年时市府工务局对“多无意义”的道路,“决予改变名称”。决定有四条:一、“思明南路、思明北路(由浮屿角起至碧山路止),改为中正路”;二、“思明东路、思明西路(由大同路口至大中路口),改为林森路”。林森是国府的已故主席,闽省人,以其名为道路名,当然有深意。三、“澳仔路、思明南路首段、南普陀路(由碧山路经澳仔路至南普陀路,折东至大学路),改为南普陀路”。四、鼓浪屿方面,“大庙路、乌埭中路,沦陷后改为中华路,现改中路”,理由是厦市也有中华路,为了避免重复计,恢复改名;“鼓之海墘路、山谷路、港仔后路,改为海滨路”,理由是“名称欠妥,故改新名”。方案既定,就“一候市政会议通过,即开始命名”。[10]但事情到此,还是没了尾声。
1946年10月10日,厦市庆典。市长黄天爵宣布,将原先的“宏汉路”改名为“双十路”,并举行剪彩仪式和门牌改订[11]。这个月,厦门还有件大事,避居海外的原市商会会长洪晓春回归故里。“王者归来”,引爆全城狂热。10月16日,市商会及各界人士60余单位、300多人士召开欢迎集会。大会为表彰洪氏的功绩,提出几点建议:称洪氏“钦崇亮节先生”;以各界名义“详列洪氏对于国家社会之功绩,呈请国民政府褒奖”;为纪念洪氏当年抗争海后滩功绩,“建议政府改海后路为晓春路”等等。[12]1947年2月,国民政府指令颁赠洪氏“忠贞爱国”横匾一方。7月,市府和市参议会也批准“晓春路”的改名建议,并在授匾典礼之日同时举行“晓春路”更名典礼。只不过获批改名的“晓春路”,不是海后路,而是洪氏的寓居地“洪典路”(洪本部、典宝巷)。[13]
解放后的厦市,旧路改名,新路命名,还在继续。以市级层面发布的正规改名,也有几次:1965年1月的,市人民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更改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的路名”。其中包括:1979年8月,市革命委员会发布通知,恢复数年前被混乱改动的各类地路,其中“路名恢复”一节有:工农路恢复为厦禾路,并分东段、中段、西段;解放路恢复为开元路;人民路恢复为大同路;东方红路恢复为中山路、公园南路;红卫兵东路恢复为思明东路;红卫兵西路恢复为思明西路、升平路;红卫兵南路恢复为思明南路;红卫兵北路恢复为思明北路;东风路恢复为鹭江道;向阳南路恢复为民族路、大学路;向阳中路恢复为水仙路、晨光路、同文路;向阳北路恢复为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红旗东路恢复为公园东路;红旗西路恢复为公园西路;红旗北路恢复为溪岸路;红旗巷恢复为公园北路;新风路恢复为故宫路;鼓浪屿红星路恢复为龙头路。[15]
【附录】
厦门市更名道路一览表
(《厦门市地名志》)
资料出处
[1]《四分局辖内应改地名计21处》,《江声报》1933年7月13日。
[2]《改定本市街巷名称》,《江声报》1933年7月19日。
[3]《改定本市街巷名称》,《江声报》1933年7月19—24日。
[4]《改定本市街巷名称》,《江声报》1933年7月21日。
[5]《市局改定街巷名》,《江声报》1933年12月17日。连接号前为原名,后为新改名。第一、第二分局辖区街巷的改名情况,因报章缺失,待补充。
[6]《本市街名新改换》,《江声报》1934年2月20日。
[7]《鼓浪屿各街路新旧名称》,《江声报》1933年6月5日。
[8]赵家欣:《1936年厦门文坛记事》;《永久的思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9]郁达夫:《忆鲁迅》;《人生非若春日蔷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249页。
[10]《厦鼓不适时代路名,决予更换名称》,《江声报》1946年1月9日。
[11]《民生凋零,内乱不已;厦民强欢,点缀双十》,《江声报》1946年10月12日。
[12]《一年来奸邪阴霾笼罩下,厦民初见正气》,《江声报》1946年10月17日。
[13]《洪典路名改晓春,已呈请省核定》,《星光日报》1947年7月18日。
[14]《市人委第五次(扩大)会决定,更改一批路名》(《厦门日报》1965年1月31日
[15]《厦门市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市区的区、街和道路名称的通知》,1979年8月8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