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温黄梁和救赎之翼
我大量的接触武侠小说,是高中时代,二十一世纪刚开头。
那会儿租书的小店在学校周围特别多,印象中除了金庸的小说封皮是白色的,其他都是黄色的封皮。一排排的看着特帅气,后来我自己设计书架的时候,就是在那个印象的基础上做了点自认为的小小改进。
那时候也有盗版书,可是太贵了,都是租书看,尽量看的快一点,这样就可以两三个人一起租一天,更省。
很多年后我买过一套大唐双龙传,上面写着国内首次授权出版,想来租书店里那套十几本的黄色封皮的大唐双龙传也是盗版的。
最开始喜欢看古龙,烘托气氛快,故事不是特别长,一节自习课就能看完一个故事。陆小凤,楚留香。绝代双骄花的时间多一点。金庸的就长一些,梁羽生的也长,肯定需要贪黑躲在被窝用手电看。
最长的还是黄易的,很多人觉得他的书太格式化了,批评啊什么的,觉得不属于经典武侠小说,划线分类这种事,除了给小说贴贴标签,简直一点用都没有。读起来还可以的,黄也是试图构造起来一个金庸那样的武侠江湖,效果上呢,我觉得比后来的网络小说还是有些厚度的,跟金庸比,肯定还是差上不少,那都不重要,阅读这就是这样。我有人说毛姆是二流,我读着觉得挺有意思的。二流就二流呗。
巴尔扎克我就读不下去,他伟大他的,我也没必要否认什么。捧一个踩一堆,那是脑残粉们做的事儿,还是要保持读书人的体面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觉得古代的所谓文人相轻,那就是没有网络时代的脑残粉。
有人吃金庸这碗饭,很聪明,可挖掘的点多,而且大家熟悉,几乎都拍成了电视剧。即便那些特别不愿意看文字的人,电视剧总是多多少少看过些,哪怕是看的改编的乌七八糟的,名字总还是能对上的。
这方面其他武侠小说家就差很多,如果你分析古龙的《欢乐英雄》,那受众就受影响了。当然,也有人分析,甚至分析的相当精彩,只不过没有很多人看过而已。
温瑞安的小说也是有些看头的,起码比如今专门打什么耽美擦边球的各种电视剧有意思的多。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改编出来的电影电视剧实在是粗制滥造,当然了,看那个特效什么的,钱应该是没少花。
武侠小说是我们这代人的话题,有时候一个人物能聊很久。逐渐变老的标志就是根本听不懂年轻人在聊的东西。
人家说蔡文姬,我就能想到曹操,想到文姬归汉,根本不知道什么“救赎之翼”“魔女斗篷”……到底是啥。
整理自己对读过书的感触,其实也是这样。如今这年头,不要说严肃读物,就是武侠小说,也早就没什么人读了。我写下来聊以自娱。就好像那些过了时的木匠,打几件蹩脚的板凳小几自用。或者是没有传承,不上台面的三流铸剑师,在这个飞机大炮原子弹的时代,在火炉边,捶打不华丽也不实用的铁剑。
如此而已。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