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可贵或碌碌无为的心理ABC
平凡可贵或碌碌无为的心理ABC
出差得闲,跑去逛书店,在书店的鸡汤区,发现一本书,名字很有意思:《最怕你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我对长书名向来恐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写论文时,总会因为概括能力差,才会把题目写的又臭又长。
实际上,大概在笛福写《鲁滨逊漂流记》那个时代才流行给书取又臭又长的标题(关于一名叫做鲁宾逊‧克鲁索诞生于约克镇并且因为船难而独活在一个美洲海岸边接近奥里诺科河河口的小岛长达二十八年的水手的离奇又惊人的冒险故事)。
人的思维能力高低,是跟概括能力的高低成正比例的。人类学研究就发现,原始人那里很多东西还没办法很好的加以概括,一样东西能取出来一个巨长无比的名字。到了后来,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了,才有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者可以说我们的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出现了返祖现象。
这类鸡汤书很多,要么是说要认真努力不能小富即安,要么就是说你要认清现状,不能好高骛远。其实碌碌无为和平凡可贵,它们两个形容出来的那个具体情状到底有多少区别呢?
心理学上有个ABC的说法,就是事实A,到你的想法C之间,还有一个你看待事实A的视角B。一旦你改变了看待事物的视角B,即便是事实没有发生变化,你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的。
从这个角度说,碌碌无为和平凡可贵,就仅仅是看待事情的角度,那么视角B的不同所造就的不同的想法C而已。
事实A或许就是朝九晚五,或者是底层中产收入,或者是没得什么大的志向,日复一日。
如果视角B是认为人生必须轰轰烈烈不断的折腾,那么在想法C那里,那些事实A就意味着碌碌无为。
如果视角B是认为人生其实叫做波澜的那部分,仅仅是琐碎的汪洋之中的一星半点,那么在想法C那里,那些事实A就意味着平凡可贵。
一个旁观者评价你是碌碌无为还是平凡可贵,说你是不思进取还是淡泊名利,这完全是他看待事实A的视角B在发生作用,你本不用按照他的标准去证明给他看,更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改变他的看法。劳而无功,且毫无意义。
我记得一个反驳大概是说,平凡可贵是阅尽千帆,能搞事情但是不搞事情。碌碌无为,就是不能搞事情,一直没出那个井口的癞蛤蟆。
这事儿得两说。真的阅尽千帆了的,也未必是享受平凡,或者只是搞不动了。当然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还能做但是不去做,这同样可以在碌碌无为和平凡可贵之间切换选择。
又或者仅仅是搞得像是阅尽千帆,实际上吹牛放炮。当然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同样可以在雄心万丈和眼高手低里面切换选择。
话再说回来,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过是个评价而已。真的选择了面对琐碎的事实A,那么换个让自己想法C舒心些的视角B,并不是什么坏事。
而那些貌似教人离开所谓舒适区的鸡汤,大抵作用有二。一是作为沉溺在平常之中的人,曾经或许可以这样,在琐碎的闷热中偶尔抬抬头。二是作为一个外在的评判标准,给那些还在折腾的人,一个行动意义上的相对制高点,给折腾累了的人,一点功能性饮料。
不管作用怎样,最后,都还是各自回到自己选择的路上,晃荡,忍耐,开心,或者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