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烧造白瓷的主要窑口
白
白瓷隋已成熟,唐代形成“北白”代表,到北宋白瓷南北均有烧造,迅速发展和普及。本文将豫冀晋陕博物馆藏部分宋辽金白瓷汇聚在一起,非常值得鉴赏。
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定窑,其白瓷产品驰誉南北并为各地纷纷效仿。井陉窑的白瓷也具特色。此外,河南的当阳峪,山西的平定、介休、河津诸窑,以及辽人统治区域的浑源窑,精白细瓷被大量烧造,几成时代主流。到元代,北方精细白瓷几乎停止烧造,唯有自金代创始的霍窑,竟如日中天,独树一帜。
北宋是中国文化的成熟期,承盛唐之余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也达到人类陶瓷发展史上的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青睐的奢侈品。
此时的精细白瓷,以及后来成为主流的化妆白瓷,奠定了中国瓷的“底色”,也为白地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底黑花、红绿彩等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装饰媒介。
定窑白瓷
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瓷窑。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曾被选为宫廷用瓷。
定窑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柔和悦目。此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品种。器形丰富,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花纹构图严谨,工艺精细,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首创覆烧工艺影响广泛。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向上滑动启阅)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瓷器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贡院院内,因真身舍利塔已毁,仅存塔基地宫,故名。它建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1969年发现并发掘,内有金器、银器、石器、瓷器、木雕、串饰、铁器、丝织品等七百余件,战国至北宋的铜币2700多枚,定瓷115件。
静志寺地宫入藏瓷器最引人注目,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其中白瓷''官’’款对蝉纹碟,纹饰工整纤细,外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题记。这件瓷器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
介休窑
介休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始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底黑花和褐釉印花瓷等。宋代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其白度超过定窑,白釉印花受定窑影响,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但不讲求均衡对称。常见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图案,题材新颖,生活气息浓厚。装饰有印花、划花、画花和剔花,典型纹饰有植物纹和婴戏纹等。
仿定霍窑
霍州窑位于今山西霍县陈村一带,亦称彭窑、霍窑。明(博物要览)载:“元时,彭君宝仿定窑于霍州者,名曰彭窑,又名霍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止于清,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白瓷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规整。由于元代霍窑生产的白釉瓷,釉色纯白细腻,有''新定’’之美誉,由于胎中含铝量高,烧成温度不足,因此器质极脆。
井陉窑白瓷
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始烧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最为兴盛。以烧制白瓷为主,生产工艺上与定窑渗透与交流,产品极为相似,并影响到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介休窑。其中,瓷枕最具特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剔花等,以戳印加划花之奔鹿、奔牛、卧鹿、立鹿、对鹿及宫女图枕为代表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