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1.“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是该章第二段的第二句。它讲的是:如何以圣人“祟德广业”为道德楷模,来用《易》道指导人生。南(师)怀谨将该句评价为:“人生的最高原则”。

2.“知崇”之“知”,宜当“智慧”解。查《康熙字典》,“知”字在“矢部”,不在“口部”,“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识也觉也”、“喻也”。(叹当下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往往停留于口上)。“智”字在“日部”,不在“口部”,“按经典相承作智”、“智知也无所不知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知而有所合谓之智”。(叹当下某些人,数典忘祖,仗巧言善辩而升官发财之智,纯属背离“日新之谓盛德”的信口雌黄之伎俩).

3.“知崇”,乃智慧贵在高远之意!无人不爱智慧,但爱智慧的境界却因人而异:有人追求聪明和知识的智慧。可得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呵!聪明仅是智慧的“泥坯”呀!知识虽是力量,也得防止因消化不良而成“书呆”唷!须化知为慧才是!有人追求权谋和技巧的智慧。追求权谋者,采用的是决一雌雄的对立思维方法,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可得以史为鉴,当心“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追求技巧者,更得注意,技巧可是把“双刃剑”,善者用来造福自然和人类,恶者用来肇祸添害!

4.《易》道的智慧,即圣人所爱的智慧,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智慧。即庄子所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至高无上的智慧!本真即融天人地与一体,超越指的是超越理性分析、不可言传身教、只可自身修行体悟,这种智慧,对常人而言,是高不可及、深不可测的!故圣人运用《易》道,教化民众的是:崇尚道德和正义的智慧。即奉行仁道、以德服人、以义处世的智慧!圣人将这种纯正无邪的、众生可学之用之的智慧,称谓“正智”。

5.“礼卑”之“礼”,宜当“履”解,作“践行”说。“礼卑”之“卑”,宜当“贱”或“下”或“基”解,作“平凡”或“普通”或“基础”说。“礼卑”,乃礼节重在谦卑之意!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在目标付诸践行过程的始终,要以谦卑之心,从最普通而平凡处做起,打好扎实的基础。

6.具体来说:起步阶段(初位),应安分守己,循礼而行,不作非分之想;进取阶段〈二位),切忌因路途平坦而丧失忧患之心,要不为物乱;小成阶段(三位),要顺应强者,扬长避短,万事不可勉强为之;拓展阶段〈四位),即使行走在强者之后,谨言慎行,亦能避凶趋吉;大成阶段(五位),绝不可专制独裁,否则自取灭亡;终返阶段〈上位),回头总结祸福得失,再创中正和行!(详见《履》卦爻辞)。

7.“崇效天,卑法地”,讲的是:“知崇”之境,效仿自天高远之象、自强不息之品;“礼卑”之心,取法于地厚广之象、厚德载物之性。若能如此修行,乾坤合德,德业欣荣!圣人就此阐明人类修行的理想、标准和依据。

8.基于上述理解,“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译成今文,是否可这样表达:圣人运用《易》道,教化民众的是:崇尚道德和正义的智慧,即奉行仁道、以德服人、以义处世的智慧,并将此作为人生奋斗的理想目标。在目标付诸践行过程的始终,要以谦卑之心,从最普通而平凡处做起,打好扎实的基础。其依据则是,效仿自天高远之象、自强不息之品;取法于地厚广之象、厚德载物之性。若能如此修行,乾坤合德,德业欣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