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半个圣人的王阳明,无意于书,却在书法上矫矫不群。据考证,王阳明其实是王羲之伯父大书法家王导的第四十世孙。人们往往关注王阳明在哲学和思想上的巨大成就,而对其政治和军事的功绩较为忽略,对他书法上的成

被称为半个圣人的王阳明,无意于书,却在书法上矫矫不群。王守仁,别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精通儒、道、佛三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据考证,王阳明其实是王羲之伯父大书法家王导的第四十世孙。人们往往关注王阳明在哲学和思想上的巨大成就,而对其政治和军事的功绩较为忽略,对他书法上的成就更是知之甚少。清代大收藏家朱彝尊认为王阳明的书法水平堪比王羲之,评价他的书法:“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阳明在《阳明先生年谱》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保持原形,原汁原味的复制粘贴是学书之始的法则,聪慧的王阳明开始练字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总是凝思静虑某以字形的方法,拟形于心。这其实就是他把心学和书法结合在一起的特殊学习方法了。

后来王阳明迷恋朱熹的道,为了“格物穷理”,七天七夜一动不动盯着竹子看,结果没得到“理”,倒得了重感冒,每天“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最后,他悟出了:理就在心中,天理即人欲。人性永不泯灭,永远屹立天地之间。

于是他的书法不再拘泥于惟妙惟肖,开始更多地追求自然,写字转向自由豪迈的自我之风。进而达到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细看他的书法,多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

喜欢王阳明的人,称赞他的书法灵动飘逸,骨气洞达。不喜欢他的人,说他的书法纯属二流水准,离完美距离太远。

王阳明提出书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法,只有道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专和精。不懂大道,专和精就没有基础,所以技法不是最重要的,顺应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王羲之《兰亭序》里的涂改和张旭怀素酒后的挥毫都是理在心中的杰作。

王阳明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各种书体风格卓然。楷书沉着端庄,高雅峻迈;行书蕴藉隽逸,纵逸苍秀;草书清新瘦劲,纵横跌宕。书作变化万端,书家认为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如果王阳明不是以思想学说而大闻名于四海,那么书坛上就会多一个扬名后世的书法家。

了解王阳明的书法,可以从三件作品入手。

第一件,凤翥龙蟠《矫亭说》

《矫亭说》是王阳明代其父王华为朋友方秋卿建立\"矫亭\"后所作文章。旨在提醒完美的人必须随时修正德行,加强修养。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

第二件,舒展自如《与郑邦瑞尺牍》

《与郑邦瑞尺牍》是王阳明年52岁写给外甥郑邦瑞的信札,是王阳明对家事的安排。信札用行草书写,行目明晰,未有涂抹,字迹点画明白,易于辨识浏览,完整无损,品相完好,为有明名人遗存书法作品中的杰作。

第三件,自然清劲《龙江留别诗》

此卷为王守仁44岁与朋友宴饯时的唱和诗,其书法出自《圣教序》,书写自然,内紧清劲,别成一家。

字与字之间也疏朗有致,虽然为留别诗,字里行间看不出有伤感气,刻入《三希堂法帖》,是王阳明传世代表作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