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载重返世界杯四强!欧洲红魔的复兴之路经历了什么?
本文首发于PP体育
32年前,在那届被誉为足坛史上超级巨星最多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比利时在希福和瑟勒芒斯的带领下,球队成功过闯入四强,却最终倒在马拉多纳的阿根廷脚下,成为了球王登基之路的垫脚石。
32年来,比利时难以再续辉煌,虽然希福曾拿到过“银球奖”,但比利时仅仅在1998年才再次闯入法国世界杯,而那时的希福已老,比利时没有接班人作为当家球员。4年之后的韩日世界杯,再次闯入世界杯的比利时头号球星变为沙尔克04传奇威尔莫茨,16强正是倒在了巴西脚下。
之后的岁月里,比利时彻底沦为欧洲三流,连续缺席了两届世界杯,三届欧洲杯。比利时国家队进入了历史最黑暗的时刻。然而仅仅数年之后,经历了短暂的黑暗岁月,比利时便开启了人才井喷的时代!这个人口仅有1100万的国家,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探索比利时青训的秘密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肯定一点:受限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比利时联赛的水平一直远远不及欧洲五大联赛,他们并没有联赛基础!在纵览比利时顶级联赛的16支球队之后,我们更能发现,比利时青训并没有那么好!至少,他们没有拔苗助长!
以安德莱赫特、根特、布鲁日、标准列日为首,被誉为比甲四大豪门。我们清晰可见,在比甲除了安德莱赫特、标准列日和布鲁日外,青训球员比例非常一般。也就是说,除了三家俱乐部之外,把青训培养视为主要任务的球队微乎其微。但三家俱乐部每年都会提拔数名精英学院进入一线队,这样的做法是否似曾相似?没错,他就是完全仿照了荷甲三大豪门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具备青训输出能力,所以一直都得到了本国最多的资源。所以,当阿贾克斯、埃因霍温、费耶诺德出现人才断层时,国家队自然也会慢慢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真正成功的青训模式,仍然是“精英精选制”,而不是什么“U23政策”。而比利时的青训可以做到人才井喷,更离不开比利时足协的支持。在比利时足协“欢迎年轻人走出去”的口号下,比利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独有的国家特质,以弗莱芒人和瓦隆人为主要组成的国家,比利时拥有三种官方语言,分别是荷语、法语、德语。所以顺理成章,当比利时喊出这个口号时,比利时足协也更多地加大了寻找天才和输送天才的任务,反而是弱化了本土俱乐部对孩子们的培养,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得到“绽放”。
受此政策得利,第一位来到外国青训系统的就是曼城队长孔帕尼,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加入了汉堡青训,为了将其送到汉堡,比利时足协不惜承担了三分之一的转会费。紧随其后,维尔通亨、阿尔德韦雷尔德、维尔马伦、查德利、登贝莱都出自荷甲青训,阿扎尔,卡拉斯科、默尼耶都出自法甲青训,上赛季刚刚加盟的法甲摩纳哥的蒂莱曼斯显然是当中又一佼佼者。“将天才送出去”,这一政策也与日本足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值得中国足球深思,因为只有更大的舞台,更激烈的竞争,才能让球员更进一步。
然而并非所有被送出去的孩子都走向了成功,其背后也有语言的选择、气候环境适应等因素。德国、法国、荷兰,对于语言相通的比利时而言,是天然温床,英国足球风格也能否被适应,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如此,比如意大利。相信不少老球迷还会记得范登博雷这个名字,这位年仅16岁便成为比利时国脚的球员,也是2008年奥运会上对阵中国出场的球员,亦曾是黑暗时期比利时最大的希望。在年轻岁月里,他天价加盟了当时刚刚重回意甲的佛罗伦萨,最终渐渐迷失自己,最终沦为角色球员,于30岁早早退役。范登博雷的成长令人惋惜,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选择精英,送出精英”的路上,对接的国家十分重要。这一点上,中国足球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2011年,中国足协联手制造“500.com计划”,成立“留葡希望队”,效仿比利时的精英计划。可是在数年之后,该计划的球员已经大批在中超中甲成为主力,其中更不乏何超、邓涵文、刘奕鸣等国脚球员的之时。我们才顿然发现,该计划早已因为得不到短期效益,满足不了部分管理层的功绩,早已形同虚设。
中国足球,真的是学习别人就能成功的吗?或许正如我老师马德兴所说:“‘中国足球’和足球,是完全两码事!”
比利时足球成功的背后,是足协大幅的让利,是一条正确路上的不断坚持!
作者是网易新闻·网易号世界杯“易呼百应”报道团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