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真正的灾难不在40岁前,而在60岁后

剩女是一个社会现象。

在这个群体中,理性剩女可能占比不到10%,其它90%都是非理性剩女。

(请注意,剩女单指未婚未育女子。)

理性剩女中,除了性取向、性态度持不同观点的女性外,其她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

非理性剩女,即恨嫁女们,她们是自己主动剩下。其中一些是主动“挑”,另外一些是被动性“挑”。而非理性剩女,才是让人需要操心的群体。

在40岁以前,剩余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1、越来越焦虑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见多识广的前辈,人情冷暖体会了大半辈子,父母们比女儿要理性得多,更懂得妥协于生活的道理。

2、来自社会的恶意逐渐变强。从妙龄女子一朵花,到“齐天大圣”让人着急。整个社会给予女孩子的体会会随着其年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剩女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能在女人看来,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干预,不公平。但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残酷。

但无论如何,在40岁前,剩女们依然可以享受红利。这种红利是社会整体对女性较为宽容的一种反应。小时候有爸妈疼,上学了有老师疼(优待),工作了有男孩子和长辈优待,这些都算是不大不小的红利。只要还未嫁人一天,就保留着一种可能,也依然归属于“女孩子”群体。

但假如剩女真的走到了60岁,进入老年,那必然会面临极大的灾难。这并非恐吓。

首先,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处于相对弱势。第一个,是力量弱势。第二个是心理承受力的弱势。女性相对来说更容易屈服,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斯德哥尔摩效应”。而历史事实也无数次证明了女性更容易选择屈服。

随着剩女进入60岁,身体和心理都下降到很弱的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就算没有去世,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这个时候,高龄剩女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这个时候其面临生活压力、心理压力的境地是比40岁前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个还不是最难的。

其次,到了60岁后,剩女们很难守得住自己的财产。这个会是真正的大问题。到了这个年龄后,剩女的自我保护能力已经很差了,但她们掌握的财富倒是还可以。特别是那些继承了父母财产的,或自己职业生涯赚得较多的剩女。

觊觎她们财产的人看这个时候的剩女,就仿佛看到“一个三岁小娃娃抱着大金元宝在路上走”,这将会更加放大他们的贪欲。

什么样的人会觊觎高龄剩女们的财产呢?

第一种是专业江湖骗子,以情感、投资等手段骗取。这种在国外就是常态化表演。当剩女处在老龄后,她们孤单、严重缺乏安全感,又没有保护财产的能力,这个时候简直是最好的收割对象。不论是以情感(爱情或亲情),还是以理财,都容易得手。由于孤独的剩女无依无靠,使得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极高。

第二种是剩女的远亲或远血缘关系的亲戚。古代吃绝户的故事太多了,笔者实在不忍在这里分析这种人间人伦惨剧,不细说了。

可能有朋友说了,剩女们可以自己安排好啊,到了一定年龄花完钱,然后自绝就好了。这种想法在40岁前是成立了。但一个人真到了老了,胆子反而会变小,反而不舍得死。她们也无法预知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啊,所以对于财产,是没办法准确地进行预期的。未来和意料之中哪个先到,谁能把握?要是钱先花完了,人没死,岂不是更惨。

所以,对于高龄剩女来说,没钱万万不行。但是有钱,它除了是保障,也很可能是灾难的来源。看过《大宅门》的话,里面白玉芬的故事,对于剩女来说很有参考价值。白玉芬就是因为父母、哥哥过度疼爱,养成了任性妄为的行为,一生未嫁,虽然有钱,到了老,还是要依靠人养老,结果落得个钱财被骗光的凄凉境地。

大宅门是根据现实改变的,白玉芬是有现实原型的。她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种现实。它启示了今天很多剩女,特别是非理性剩女产生的主因,就是父母、师长、社会给过度宠出来的。并且还要加上商业吹捧这个大黑手,用“毒鸡汤”、“消费主义”、“丈母娘决定房价”等理论吹捧女性,达到其商业目的。

所谓“惯子如害子”,在这些宠爱、吹捧的力量中,也只有剩女的父母们才受到了反噬,至于师长、商业黑手这些社会力量,他们吃了血馒头,却逍遥法外,令人痛恨。

但最终的输家,最大的一定还是这些剩女本身。除了她们作为女人的遗憾,她们的晚年恐怕大部分难言乐观。她们中过得好的,要么靠自己擅于理财和管理,要么有好的晚辈亲人。而其中过得最差的,恐怕是那些被骗到一无所有,而流落街头或收容所的高龄剩女们。

人生很短,但人生又很长,可以丰富璀璨。人的身前安康富足,身后名垂青史,有的人可以视作无物,而有的人却当成了生命的意义。世上有真理,有天理,谁也无法否认的。即使到了今天的科技,也没办法确认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你可以选择说它不存在,你也可以选择说它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