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据会骗我们?

在这用数据说话的起步阶段,我们总觉得我们测得工时不准确,不能够作为标准工时的依据。所以别人问我们标准工时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底气不足,心里虚虚哒。(这个是正常现象~,大家不要紧张)

其实大家感觉的没错,因为数据会“骗”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今天为大家总结科普一下。

原因一、霍桑效应 - Hawthorne Effect


当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时,他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他作业绩效变好,可能导致作业绩效变坏。

经常的,IE拿着摄像机到线上去测工时,总有一种感觉工人不是正常作业,总是感觉工人在欺骗你。在质检的时候,看到尾端随机抽检的人员来了,就把一些不良品先收着,等质检人员走了,再把不良品拿出来带条件放行。也有好的,感觉自己被重视了,更加努力的工作,绩效增长。

不论什么情况,观测被发现的时候,往往绩效是不准确的,这种不准确的程度到底是多少,很难有定论。有的公司采购了能远距离采集影像的设备,不让操作人员发现。有的公司采取了和工人聊天谈心,解除工人的心里防备。有的公司则用采集出来的数据做调整。这些做法都有利有弊,挑选哪种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原因二、分辨率/精度 - Resolution


一般的,流水线的Takt Time会在10S-120S之间,有可能有更高,更低的,但是过高,过低的Takt Time会导致操作绩效的下降。

在这么一个要精确到5S级别的Takt Time下,工时数据收集的精度应该达到多少呢?一般性要达到精确程度的1/10,也就是0.5S。换句话说,如果你要精确到秒,那么测量的精度需要到0.1S。

所以测量精度到秒,那么只能精确到10S的级别。所以不要拿着测量到秒的工时数据和别人说,你看,我们是精确到秒的哦!

所以测量精度和数据的准确度不是1:1的。


原因三、抽样误差


大家都知道统计数据需要一定的采样数量,一组数据说明不了问题。因为这一组可能正好是很低的,也可能正好是很高的。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一定的置信度。但是多少人关注到了抽样误差呢?在允许抽样误差在1*sigma(标准差)的时候,采样4组就能达到95%的置信度。而0.6*sigma需要11组数据。0.3*sigma就需要44组!很多企业都采集了3组,这就好比说,我知道人的寿命是在150岁以下,置信度是95%,这个95%的置信度又有何用呢?


好了,不知道以上有没有解决您的困惑呢?若有问题,可以留言给我哦~

Q:我们公司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有什么问题吗?

A:大问题没有,只是,这样的数据拿来做决策的参考依据性就弱了,那么做出决策的正确概率就低了。没有这样的数据,太阳明天依旧从东边升起的:-)

Q:我们公司现在操作人员都不按照我们的SOP做,上次还要罢工,我们了解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A:是没有用,还是先安抚下一线人员的情绪吧。

参考书籍:All About 6 Sigma - the easy way to get starte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