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我们该做什么

按照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将把教育的重点向本科倾斜,严把本科生毕业出口关,加强本科生过程考核,取消本科“清考”制度并对教师评价等“指挥棒”重新进行调整

□ 华德耀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意见》提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5年后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这也是继2018年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针对本科教育改革首次给出的清晰时间表和路线图。

谈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表示:“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马马虎虎培养学生’,一部分学校对本科教育'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所谓'好日子’应该也必须一去不复返了。”吴岩的话一针见血。按照教育部《意见》要求,全国高校将开展“集体行动”,严把毕业出口关,加强过程考核,取消“清考”制度,并对教师评价等“指挥棒”进行调整。从现实和政策层面上,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作为高等教育之一的学校,身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员,当改革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回归初心

面对改革,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冷静反思,从教育思想,办学定位,管理模式上重新审视走过的道路,有必要回归本真,回归初心。

深入学习,审视我们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工作者都要深入学习《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学习对照,反思和审视我们的教育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党和国家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如何培养人?概括地说就是立德树人。人的培养重点是什么?靠制度约束还是靠人文引导?思想教育如何能够入脑入心,如何能够落地见效?这些都事关我们的教育思想,只有正确坚定的教育思想才可以带来健康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对照目标,确定我们的办学定位。《意见》提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立德树人标杆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学校。作为学校,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5年内,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医学类高等教育院校,是拿本科教育基本要求来衡量;还是横向省内、国内比,是知名,还是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或者是在合格的基础上办出我们的特色,形成特色优势都应该认真思考,全面谋划。

拟定思路,担负起高等教育的使命。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每一个人都应该厘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使命任务,规划设计分解好自己的工作目标,认真努力分步实施。先是改变,再是行动。没有改变,按部就班就没有出路;没有新思路,就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没有新举措,就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应该破茧化蝶

高等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自然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这三个方面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自我剖析,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重生呢?

学生的关键是变不学为乐学。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习。要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现状,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首先,学校要狠抓教学管理,采取制度约束,同时,要靠优质教学吸引学生,做到制度约束与教学吸引并重,真正实现育教结合。其次,要真心关爱学生,人文引导,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引领学生心怀天下,登高望远,发奋学习,立志报国,康民担当。辅之以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阵地、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并重,切实把学生注意力从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上转移到学习上来。

教师的关键是教和研并重。作为教师要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引路人”。要既教书又育人,当好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双重引路人。同时教师要不忘初心,科研与教育齐头并进,做到既爱讲台又爱科研,教研并重。学校对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通过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乐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要让教师看到学校发展的前景,要把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考虑教师的专业晋升、科研平台、政治进步,防止教师把太多的精力分散到通过各种关系资源来追求自己的个人成长,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

学校管理者的关键是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办学质量是学校自己的事情,要树立质量主体意识,构建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勇于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敢于接受社会评价。要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基础教育不应该市场化,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最终必然会到来。一所优质高校,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实现目标的引航灯塔;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必要的办学条件是实现目标的物质载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办学条件不单纯是教学生活的必要条件,而更多的是要关注文化育人的物质条件、环境营造和资金投入;要通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最终积淀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乃至大学精神。

宣传工作者应该奋发有为

改革如期而至,高校宣传工作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所作为。

——坚定不移地宣传质量文化。在《意见》中,“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被明确提出,并着重强调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此外,还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这也就是说,大学办得如何,不但要有标准而且还要向社会明示。因此,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首先是学校自身要提高认识,因此宣传工作理当先行。宣传工作要围绕质量文化的建设开展一系列活动,推进主题宣传,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持续宣传下去。要让质量文化观成为深植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标准,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性和生硬的技术性,使质量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师生的内在成长需要。

——引导师生聚焦立德树人。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脱节,与社会也缺乏深度融合,不顾社会变化与需求,只管自己按套路而行,满足于本校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高等学府多数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治理,不能否认这些专家学者在某一学术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不能因此就无视自身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缺陷,按照所谓名目繁多的质量工程要求,设计自己的质量标准,而忽视自身办学的特色和个性定位,甚至有些管理者在质量建设上存在短期化和功利化思想。因此,宣传工作者要勇担使命,通过宣传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管理模式的更新,质量文化的建设。把学校师生引导聚焦到立德树人上来,聚焦到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上来。

——为学校文化积淀做出贡献。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质量文化的学校怎么会有质量?质量文化的建立是逐步的积累,发展,传承的过程。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质量提高、评估、认证、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内在的、长期的。

一个学校的大楼设计,建筑规划,道路绿化,雕塑安排,举办的有影响的活动,甚至是大的事件的发生与处理,宣传工作者都要融入质量文化因素,并体现独特个性风格。也就是说自己学校的文化,随着宣传的深入持久,由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文化就会根植于人心,若干年后文化就会厚重,长久下去就是积淀。一脉相承,不断传承就形成了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当你步入校园就会有种别样的感受,甚至是震撼。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