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 | 学诗随笔之二:用典
用典,是古代诗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不仅可以起到“以少胜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可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可以用事典,即引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把它浓缩化为诗句。下面我从拙诗中举几个例子说说。如在《回乡感怀》一诗写道:
离家谋生四十春,
还是莼鲈味最醇。
童稚不识故人少,
回乡好似烂柯人。
此诗中的“烂柯人”这个典故,就出自任昉《述异记》。这个神话传说是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人世了。这个典故很形象地表达出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返乡恍如隔世的感觉。
又如,我在生平自述诗中,有一节写道:
鬼使神遣爱文学,
三余光阴尽被占。
《青春之歌》《创业史》,
杨朔秦牧郭小川……
此诗中的“三余”,就是引用三国时董遇劝学的故事。其故事内容是说,向董遇求教的人,认为读书“苦渴无日”(即苦于没有时间),遇却答曰:“当以三余”。所谓三余者,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此译为白话,即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季候时令中多余出来的时间。明用这个典故,很精准地写出作者在劳动之余珍惜时间认真读书的情形。
再举一个例子。我写过一组赞颂故乡的诗,其一写道:
生我养我家乡地,
历史悠久有渊源。
穆公称霸雍水畔,
东坡挥毫亭台边。
此诗中的“亭台”,就是暗用苏轼在凤翔府为官时写下的光耀千古的两篇散文名篇,即《喜雨亭记》和《凌虚台记》。
用典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化用前人言辞或诗句。先举一个化用古人文句的例子。我在《元旦寄语学子》的诗中写道:
虽非骐骥勿怨恨,
驽马十驾记于心。
莫道瓜蒂难入宴,
寒窗三载必有成。
此诗就化用了战国时荀子《劝学》中语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注: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驾)这个用典,含蓄地恳切地劝勉学子们在学习上要克服因基础差底子薄而产生的自卑感,鼓励他们不要洩气要努力向上。
下面再举一个化用古人诗句的例子。我写过一首《赞恩师》的诗:
不记煮豆燃豆萁,
不述校园花木艳。
难忘恩师马家骏,
为人师表堪典范。
此诗中的“煮豆燃豆萁”,就是化用了三国时魏国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①作羹,
漉②菽③以为汁。
萁④在釜⑤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①持,用来。②漉,过滤。③菽,豆。④萁,豆类植物的茎秆。⑤釜,锅。)
此诗中的用典,巧妙地含蓄地暗指文g时人民内部派性之间的无谓的内耗和争斗。
最后举一个只借用前人文章某个有代表性的词语的例子。我在生平自述诗中,有一节写道:
正值年富力强时,
焚膏继晷不知倦。
教海无涯勤作舟,
培育英才挑重担。
此诗中的“焚膏继晷”一词,就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语其义为:夜晚点上油灯,接续白天所干的事。此处形容夜以继曰地勤读不怠。
关于诗歌中如何用典的知识,就谈这些。以上所谈很肤浅,只是仅供文学爱好者初学写作者参考。
(2021年8月28日写于凤翔寓所)
作者简介
周志贤,网名夕阳西下,陕西凤翔人。本人热爱教育,一生从未跳槽,执着于教育教学事业。现已退休多年。本人唯一的爱好是,喜欢读书和写作。在三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中,曾在全国三十多种报刊杂志,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校报校刊和各省市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上千篇。晚年又将其收集、整理和编辑,目前共出版小册子十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