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数独

无论您远走何方

导读

本文为在知乎《背完了伤寒论真的就会治病了吗?》问题下,2020年4月的回复。现再次整理(修改增减)如下。仅作引玉,欢迎拍砖。

背完伤寒论真的就会治病了吗?

这其实仅仅是个开始。背诵仅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本文大约一万多字。分五次发布。

大塚敬节与夫人

日本汉方名家大塚敬节说过“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意思是说,学习中医要先从《伤寒论》入手,然后再以《伤寒论》为核心,辐射其他,最终再回到《伤寒论》上来。

这是我比较推崇的中医学习方法。

其实这个问题,也能从侧面体现出《伤寒论》在中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如何更好的学习《伤寒论》的问题。《伤寒论》本身对医生的加持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仅仅要靠背会了就要达到了会治病的目的,那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

伤寒论》论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金匮要略》略了什么,又有什么特点?

说仅仅是个开始,那么开始了之后应该继续学习什么?我们接下来把这几个问题梳理一下,我想,大家自己会有答案的。

一、“伤寒”论了什么?

从现存资料来看,在《伤寒论》之前,还没有发现存在一本理法方药具备的书。

如先秦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西汉《张家山汉简》和东汉《武威汉简》中,虽有方药主治,但形不成气候不成体系。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经方十一家”中有以五藏六腑为核心的典籍就有五家。可谓占半壁江山。而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肯定也是看到过这些著作的,或者看过一部分这些以“五藏六腑”为核心的方书的,那么为什么仲景在编篡《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淡化了五藏六腑的概念呢?

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仲景博采众方后,舍弃经方十一家的编篡路数,提出六经概念,以六经统领诸证诸方,对证型方剂进行抽丝剖茧的分析,确是中医学上里程碑的创举。

之所以说《伤寒论》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仅是因为独创六经,也不仅仅是因为众方之祖。而是因为他系统的展现了遭受病邪后,机能自身症状反应的一般规律,而仲景依据这些规律与“众方”相对应,把一般规律落到了方药上,落到了临床一线。

《伤寒论》中的方剂,配伍精当,寓意深刻,为众方之祖。其实是仲景“博采众方”再归以总结而来的。所以如果你仅仅把《伤寒论》伤寒论理解为一本方书,肯定是远远不够。

《伤寒论》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框架体系,是一种辩证体系。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伤寒论》的话,才会理解“六经钤百病”,“伤寒统万病”的含义,这才是是对《伤寒论》本身的敬仰和尊重。

二:伤寒论的特点

1

六经—方证—药证体系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辅行诀》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从上可知,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时,架空了汤液经法,而创造性的采用了以表里阴阳二分法的六经体系,即:

太阳病—表阳;少阳病—半表半里阳;阳明病—里阳;

少阴病—表阴;厥阴病—半表半里阴;太阴病—里阴。

机体凡病不愈,必然不离病位病性两个概念。机体如有症状则,不出表里阴阳外。不在表,就在里,或者在半表半里,症状不逞阳性表现,就逞阴性表现,不阴不阳则为常人无病。

由此构建出的六经体系则可以统摄百病,再兼以虚实寒热再分。则八纲具备矣。


方证,药证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概念,他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药治病落到实处,即是疾病落实到方药上。胡希恕先生说:”方证为辩证论治的尖端”《伤寒论》中存在着各种方药适应症,统称之方证药证。也就是见其证用其方,就会有效,即方证对应。这是《伤寒论》体现了人体对疾病反应的一般规律的体现,也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便宜法门。

从方证药证概念上,我们可以延伸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即类方分类法,如桂枝法,麻黄法,再进一步延伸可以采用类法研究,如青龙法,白虎法,朱雀法,玄武法,理中法,建中法等等。类方书籍以清·徐灵胎之《伤寒类方》为代表。药证以日本·吉益东洞《药证》为代表。但是他们在“类方”的同时割裂了方剂之间的联系。类方之间,类方之内,各个方剂其实更像项链上珍珠,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连接他们之间的那条线,我们既要打磨“珍珠”,又要穿针引线。那么这个线是什么?这个线如何理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镜面对称与数独空白

《伤寒论》不仅在辨证体系上镜面对称,在行文方剂中处处存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种对立镜面关系。

譬如:苓桂剂,苓芍剂,一个有意思的事儿是说,刘渡舟先生见到了苓桂术甘汤,就一直在思考伤寒论到底有没有苓芍术甘汤呢?终于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这里灵光一现“这不就是苓芍术甘汤么?”。

自己则在学习辅行诀 “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汤)”时,想到了“桂枝生姜枳实汤”,突然感受到了刘渡舟先生的欣喜。

还有“y1世Gao傲”李老师,一句话点透我麻附辛与三五七散的关系时,自己哪种恍然大悟。

当然以上仅仅是方子对立的惊喜,从方证扩充到理法。从理法上发镜面对立关系后,你会有一个新的天地。

《伤寒论》与《辅行诀》有着同样的方剂渊源。伤寒论第30条提出,“证型像阳旦”,那么阴旦呢?我们在辅行诀中找到了。辅行诀中有阴阳二旦汤大小四神汤。

《辅行诀》中大小二旦汤,就是这种镜面理法的鲜活体现。阳旦法为阳法解表,阴旦法为阴法解表。阳旦法更适合于“伤寒”,阴旦法就更适合于“温病”。续而又把桂枝汤(阳旦汤)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阴旦汤),把黄芪建中汤(大阳旦汤)和小柴胡汤(小阴旦汤去芍药),阴阳对立,卫气营血对立。

伤寒论在阳旦法上进行加减衍化以更适用于,那么在阴旦法基础上进行加减衍化是不是更适用于。那么阴旦法这部分去哪儿了?顺着这个思路,再扩充接着你会发现,《伤寒论》在很多的地方是有空洞的,他给你空出了一些东西,让你来填补。这便是伤寒论的“数独”,既给你提示,又给你空白。

譬如许家栋老师对解肌法的复原和应用。解肌法由桂枝汤延伸为补津解表,青龙法为麻黄汤延伸为泄津解表。解肌法作为青龙法之镜面,广泛应用于外感温热,或皮肤病中疗效确切。

又譬如桂枝汤(桂枝 白芍 姜枣草)治疗表虚津亏而有表证,而香苏散(香附 橘皮苏叶 姜枣草)治疗气郁而有表证,两者结构类似均可解表,一为补津,一为理气,互为犄角。香苏散虽不为汉唐经方,但是结构类似,理法类同可填补伤寒确实的空白。理气解表法继续引申,我们可以从汉唐方中挖掘出,麻黄 橘皮苏叶的引气法,用于湿滞气机不利而有表证等等。

在“数独”的填补上,现在很多人做出了考证和复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除了上述许家栋老师外,还有刘志杰先生。还有常立所集的《增广伤寒卒病论》,包伯航所集的《经方纬记》等。当然我自己还有一些朋友也正在整理的汉唐药证及方剂方面的工作。

未完待续... ...

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能代表其他中医观点。

争做合格的知识搬运工,不做照本宣科空谈者。

远看成岭侧成峰,事实就在那里,我们提供的仅仅只是一个观点。

个人微信:kite0808,欢迎交流。

本文编辑、排版:小猴子

注:

1、文中所表达观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其他中医观点。本平台仅做分享。

2、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上篇)

    <伤寒论>为公元三世纪初东汉末年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古典医籍,它既有理论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理法方药兼备,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并从此开辟了汤液治病的广阔途径. ...

  • 伤寒六经用药诀

    至道汇 昨天 痔疮 牙痛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 ...

  • 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伤寒总结性讲解

    一.黄煌经方言论精辟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 本人研究经方 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 ...

  • 【黑客数学·每日一题】第20210508期(黑客“数独”专场)

    伙伴们,大家好! 今天的"每日一题",我们又迎来了"数独"专场! "数独",是黑客思维技能之一.通过学习挑战"数独",能 ...

  • 刘渡舟:解析伤寒里的六个载药上浮经典方

    <伤寒论>中具有"载药上浮"作用的共有六方:三物白散.栀子豉汤.瓜蒂散.大陷胸丸.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 六方的治疗不尽相同,药物也有所差别,但从某种程度讲都和&quo ...

  • 谨记“固护阳气”,治疗“夹阴伤寒”

    杏林飘香 公众号 导读:今天跟着朱莘农先生学习治疗夹阴伤寒证. 此证(夹阴伤寒)用药,当处处卫护阳气.古人谓:伤寒伤人之阳. 于此证尤须特别强调,凡甘寒伤阳,香燥破气之品,切须忌用. 苦寒药惟知柏最为 ...

  • 这位近代伤寒学家郑火神,善用四逆汤

    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尤其善用大剂量姜( ...

  • 远怀说伤寒(24)——条文三十、卅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讲太阳病的中篇,这是条文最多,方剂也最多,达38首.上篇主要讲太阳病中要类型之一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及相关变证,在最后还举例了如何"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

  • 【自学中医必背】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

    太阳病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 ...

  • “黑话”白云阁版伤寒经方(十)脏结 癌症 肿瘤物语

    不管是桂林本还是宋本,六经中的篇章,我大抵是挑着论述,一些简单方剂不会解读,不过最后总结的时候会罗列出来.各个篇章框架也会详细的论述一下,有些是我不常用到,或者我认为大家自己可以读书就能看懂的,比如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