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八】播放西洋镜

西洋镜,上海人叫“西洋镜”,洋人叫“peep show”,北方人叫“拉洋片”。又作“西洋景”。说的是旧时西洋(欧美)传入我国的一种逗乐装置,因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显得有些神秘,而一旦打开后,里面不过是几张图片而已。

西洋镜由西洋(欧美)传入,比电影更早,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较早的记载,见清末民初江苏仪征戏曲作家李斗(1849-1917)《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江寧人造方圆木匣,中点花树禽鱼怪神秘戏之类,外开圆孔,蒙以五色瑇瑁,一目窥之,障小为大,谓之西洋镜。”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也有介绍:“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景,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 还有,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中的一句歇后语提到:“孟二楞摆着手说:那可是瞎子看西洋景,白熬工夫。’”

乾隆五十五年,清朝街市上的放映者,支起带有不同高度镜片的匣子,招呼过往行人来观看。匣子上通常会放上玩偶和小雕像吸引旁人,并供排队等待的消费者欣赏。其上有旗子写着“西洋景致”,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操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这种光学器材在近代欧洲早期于各地为观众提供了欢愉。大清普罗大众对于西洋镜的追捧,也是清朝百姓对于娱乐文化的一种追求。起初儿童是主要受众,孩子们簇拥在西洋镜前的样子,和蒲呱画中描绘的一样,体验着淳朴的视觉潮流。然而关于清朝西洋镜的大部分“西洋景致”,并非与洋人有关。

西洋镜本是科技发展智慧的结晶,不过传入清朝后,也讲究入乡随俗。一开始也还算体面,围绕江南一带如苏州、扬州和南京等大城市的景色,在匣子中造景,其后一些匣子开始由南京匠人制作。清朝李斗还谈到匣子内画片的丰富多样,除了著名景点的观光之外,还有的西洋镜放映知名小说戏剧的插图,如徐乾学诗集的最后一首提到的内容,在现存的光学器玩中,亦可以见到:“乾坤万古一壶冰,水影天光总画图;今夜休疑双镜里,从来春色在虚无。”

这里的春色,已经不再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色,毕竟他在另一首西洋镜诗中也提到美人,实指青楼女子。在西洋镜中,也有如一幅富贵宅院里闺房外,男女即将私会的画面。一个大胆的女子,在男人扶好梯子,让他翻墙进来,与右侧竹帘后的女子即将私会的画面。后来,这种诱惑观众的行为,已经开始在西洋镜中,有展现上海澡堂之中两个女子的画面,对于闭塞中的清朝民众来说,不仅是陌生,更是诱惑与堕落。对于消费群体来说,这种伤风败俗的玩物丧志,也会引起庙堂之上的关注,毕竟曾经寄望于瞧瞧西洋景致的观众,开始变成窥探者,因为只有孩子和娇小的女子,才能直起身观看,成年男子必须蜷缩蹲坐弯腰,模样尴尬而猥琐。

西洋镜里的内容,也是清朝风气变迁的一个缩影,西洋镜夹杂着传统民间文化,曾经标志着小规模的文娱复兴,比如将其中的“老北京”的浪漫主义,与怀旧联系起来,不失为一举两得。宣统年间,西洋镜因为其中伤风败俗之内容,被清廷明令禁止。而随着清朝倾覆,改朝换代之后的辞典中,对西洋镜的定义,仍是观看匣子或戏法。

旧时上海的弄堂口,经常有放西洋镜人的身影。小孩们围着一个大箱子,箱子的一边有几个小洞,供眼睛凑上去看。花二分钱,或用喝剩的药水瓶替钱,就可以看十个之内的图片了。这玩意儿比电影更早流入中国,而里边又都是些外国的风俗人情。

当年的西洋镜还衍生出了一个变种——小西洋镜。一个约15厘米见方的彩色小木盒,一侧面板中心有一个装有小放大镜的圆孔,对侧面板是一块毛玻璃,其内侧就是“放映”的画片。画片差不多与毛玻璃等宽,是卷在毛玻璃内侧上下两个转轴上的长长的纸带,上面有多幅彩印画片。上转轴伸出在右侧面板外,观看时用右手慢慢转动画片纸带,借着毛玻璃透过的光,可以像放幻灯片似地观看一幅幅色彩亮丽的画片,内容雷同于正宗的西洋镜。改革开放后,北京玩具店有卖彩色塑料做的小“照相机”,是借用了小西洋镜的格式,也可以转动小画片纸带,观看一幅幅放大了的“西洋景”。

在电视、电脑、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电影”,多数人一年也光顾不了几次电影院,编成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更是早就失去市场而销声匿迹,想看也无处看了。但是,西洋镜这老古董如今却出现在许多旅游景点,不仅苏州有,夏天去丽江旅游,位于玉龙的景点“宋城”内也看到,可能别处还有。

(0)

相关推荐

  • 老行当 | 西洋镜人 电影电视剧的前身

    西洋镜又叫"西洋景""拉洋片",过去,它是一种深受市井百姓,尤其是小伢们喜欢的民间娱乐项目.这一行当,大约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和解放初期. 西洋镜的道 ...

  • 中山装四个兜有啥讲究?西洋镜里面是什么?看看就知道了

    原来电影里的好多场景都是在这里拍的.

  • 每天晚上我要写写匣子

    每天晚上我要写写匣子

  • 【盘点老行业之五十八】织草帽

    草帽一般是用水草.席草.麦秸.竹篾等物编织的帽子,帽檐比较宽.草帽可用来遮雨遮阳.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织草帽成为农家农闲的一项主要副业,因此也成了农村妇女的一个行当. 当时各地都有个麻帽社,麻帽社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八】内河船夫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乡镇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人们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无法乘车,除步行外就得乘船,在中国内陆各个地区的水乡,河湖遍布适宜于船舶的运输.因此,内河航运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主力,内河船夫成了一个行当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制作蜂窝煤

    蜂窝煤又叫煤饼,在上个世纪电烹调器和煤气灶未进入人们厨房前,我们除了用柴.草作燃料外,好多家庭是用煤饼炉烧饭菜,也曾经用于家庭取暖.煤饼炉就是用蜂窝煤作燃料的,制作蜂窝煤有集体,也有个体,因此,在全国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四】刻蜡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现在电脑.复印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这样先进的现代化的印刷设备,就连手动打字机也很少见.那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文印刷及学校学生学习用的讲义.教材.练习题.考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五】清粪工

    时传祥 清粪,也称"倒马桶".上世纪我们的居住环境中没有抽水马桶和化粪池等卫生设施,而人们都采用蹲马桶的方式拉屎撒尿,然后农民将自家的粪便挑到田间给庄稼施肥,而城镇居民家的粪便则由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六】当铺

    当铺,也叫当店.典当行.典铺.押店,是以收取动产作抵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是专门发放质押贷款的非正规边缘性金融场所,是以货币借贷为主和商品销售为辅的市场中介组织. 当铺起源于南朝时寺庙经营的当铺,历 ...

  • 【盘点老行业之四十八】钉秤匠

    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如今,不管买卖什么,往电子秤上一放,四两半斤,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来了,比老式的杆秤放便多了. 老秤属鲁班发明,秤砣为权,秤杆为衡: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九】耍猴戏

    耍猴戏,又名猴子戏,是指过去街上有些人牵着几只猴子,让猴子表演杂耍给路人看,然后讨点小钱.他们是我国民间卖艺之人,流行于全国各地,全国几乎所有的县城乡镇街头都出现过. 耍猴在中国悠久历史,最迟于唐朝已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二】卖旧书

    在过去那个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的慢节奏年代,人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因此,设摊卖旧书的老行当应运而生,卖旧书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营生. 以前在城镇的街头巷尾,旧书摊的身影并不难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