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未来收藏之路
古玉化学鉴定: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化学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玉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神玉、礼玉和俗玉三个阶段。对于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承载了一段文化,都是一段历史的记载。玩古玉,玩的就是一种知识,一种文化。
“近观其质”是针对古玉的玉质而言。当你找到具有“神韵”的玉器后,可将它握在手中掂掂分量进行近距离观察玉质。因为大部分的古玉都是用和田玉做的(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用地方料较多),而和田玉的硬度为6至6.5,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通过近距离观察,一些较透的和田玉有一片片雪花状结晶体。而市场上大部分玉器并非和田玉。和田玉开采难加上矿产渐少,导致其价格非常高,而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
若以新石器时代为始,中华之玉文化已历经八千余年,其间,虽经世事纷攘,风雨苍桑,朝代更迭,而国人崇玉好玉之风尚却至今犹存。
应该积极引进自然科学方法,来判断玉的材料、产地及琢玉工艺。自从引进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相,中红外光谱测定,近红外光谱测定等物理学方法,玉材的显微结构和矿物组成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新疆和田,青海昆仑山,辽宁岫岩,河南南阳,台东花莲等著 名产玉区矿物组成的测定,为出土古代古玉材料产地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地对比资料,再有模拟实验和微痕研究,则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线切割和铊切割、手刻及铊刻的争论。
人工染色虽可乱真,但细心辨析还是能准确识别的。如伪造的"鸡骨白"干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温润感;人造血沁仔细嗅来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发掘得到的古玉中未发现有此种沁色,至于用提油法上色的古玉,油腻感很难消除。此外,观察色沁处是否正好在古玉的瑕斑处,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径。
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球状颗粒,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接触部分散开形成了白色,最 后使古玉形成全白。民国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其著的《古玉辨》中写道:“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即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按鸡骨白为白玉质,象牙白为黄玉质,犹有淡青者为鱼骨白,其质乃青玉也。以地中无天然之石灰,而有天然之地火。凡玉经火,其色即变为白,形同石灰,犹之石见火,黑者赤者亦变为白,而白者变得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也就是说,古玉经过风化淋虑和渗透胶结以及受地火的侵蚀,这些都使古玉器在物理上发生变化造成“古玉外实内松”。同一块玉由于玉的质量和在地下所受的地热及地下物质的侵蚀是不同的,在玉上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变白,有的地方还保留小块玉的原色。一块古玉器上没有完全被氧化和沁色所覆盖的地方,留有古玉本来的玉质和玉色,这就是古玉的“开窗见地”之处。这种古玉“开窗见地”钙化深入肌理与开窗见地部位过渡自然,晶莹剔透,如冻如雾,美煞人也。这种变化特点,实为作伪者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