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在那个特别年代中,这两道家常小吃也显得更加特别

在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的众多礼物中,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浪淘沙》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份量很重的作品,在百年历史转变中,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朝着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的变化,是作为一个普通中国百姓感受最为深刻的,同时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然而在享受着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更应该牢记无数先人们的血泪奋斗历程。

从已经播出的剧集中,不难发现这部《大浪淘沙》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青年人的视角,用严谨的态度,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史实,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将镜头刻画的笔墨,着重在党史经历的大事件发生过程上,而是将事件发生前的决策细节,呈现得谨慎细致,从“一大”到“三大”,再从“安源路矿大罢工”到“二七惨案”的发生等等,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决策的重要性。

不过这部剧之所以能够让更多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接受,我认为这和剧情中呈现出更多重要人物的生活细节,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常式谈话聊天,还有女性视角表现出的儿女情长,都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描绘得鲜活饱满,虽然剧中人物众多,但可以看到叙事层次分明,在前十几集中,除了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重要人物外,其他角色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说到生活中的细节,自然缺不了一日三餐,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剧中表现了几处毛泽东和李大钊吃饭时的情节,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代伟人和共产党人简朴生活的传统习惯。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湖南人,爱吃辣椒,还有我们熟知的红烧肉等,不过在这部剧的第14集中,所呈现出的是却另一道对于每个湖南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米粉,就是这一碗普通的家常粉,却牵动着荧幕前无数双的眼球和他们口中的味蕾。

剧中1923年9月,受中央委派筹建湖南的国民党组织,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家中,已怀有身孕的杨开慧,还没等毛泽东更衣完毕,就到厨房给他“下粉”,圆滑的米粉在开水锅中滚熟,配上几片青菜捞入碗中。

站在一旁的毛泽东接过米粉,转身往碗中夹入几样调味菜码,再放入一个刚刚出锅的煎蛋。

端着一碗美味的米粉,毛泽东并没有走向饭堂食用,而是在厨房里找个小凳坐了下来就吃,只为了和很久不见的妻子多说一些话,此时的杨开慧从厨架上拿下盛着蒜的碗,一边剥着蒜,一边和丈夫聊着他的工作和家里的近况。

在这段不到4分钟的片段中,可以说每一处动作和对话的细节,衔接的非常自然,也让人感到很贴切,在两个人的谈话内容中,能够发现工作多于家庭,这也反映出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时刻心系党业的坚定初心。

而那一碗湖南家常米粉,既起到了贯穿剧情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了很多观众非常想尝试的味道,相信以后有机会能够去到湖南旅游或工作的时候,一定不会把它错过。

另一道出现在这部剧中的家常美食,那就是李大钊亲手烙的葱花饼了,在12集中,陈独秀与瞿秋白来到李大钊北京家中做客,李先生亲自下厨为客人准备自己拿手的葱花饼,估计多数观众对于葱花饼并不陌生,但是在剧中的氛围衬托下,这张出自李大钊之手的葱花饼,却仿佛隔着电视屏幕散发出一种让人无法抵挡的味道。

剧中的陈独秀也是对于这张让观众猜不透味道葱花饼情有独钟,其实在第一集的剧情中,就已经有了情节铺垫,1920年2月,为了避免陈独秀免遭北洋政府的迫害,李大钊亲自驾骡车连夜送他离开北京,在河北廊坊途中歇息时,两人就是吃的李大钊烙的葱花饼。

虽然不知道这个在陈独秀口中“就是好吃”、“绝了”的葱花饼究竟有多好吃,但能够感觉到它是一种来自朋友关怀的味道、一种来自同志鼓励的味道、一种来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坚定信仰、力挽狂澜的味道。

《大浪淘沙》是一部能够让人细细品味的剧集,以现代审美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党史,在严谨的史实结构前提下,更为生活化的贴近观众,就好像文中提到的“米粉”和“葱花饼”,所呈现出的平常生活与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乱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让这两道普通的家常小吃,在那个特别年代中显得更加特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