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小刘 | 郭士飞
作者
天地人小刘
郭士飞
鹿邑老君台升仙台东行半里路,便得一园,美名其曰:韩正公园。园内西北角绿树红花,翠竹掩映下有一幢红瓦蓝砖二层小阁楼,就是天地人笔业,刘永杰就是这家店里的主人,我们称之小刘。小刘,三十出头,高个,略胖,一双大眼,圆圆的娃娃脸上总是面带微笑,写满忠厚。
小店空间不大,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既是制作传统毛笔的工作间,也是一家微型毛笔“博物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面的笔却大有文章。不同于机器化制作的毛笔,店里的每一支笔都是刘亲手制作,这也是老子故里唯一一家手工制笔店。刘家制笔的历史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末宋初。刘家的祖上便在东京开封开始手工制笔,刘家制笔的祖师爷是刘迪,从艺50余载,当时主要是维持生计的手艺。当年宋真宗赵恒曾亲临真源(今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朝谒老子,就使用刘迪精心制作的贡笔御题“明道宫”三字匾额,至今在鹿邑、亳州一带仍有宫廷御笔“散卓一枝刘”的美好传说。明清至民国,刘氏制笔后人创业足迹已遍及全国,在各地开设笔庄或笔坊。并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师,如世居鹿邑的刘道宜、刘秋文、刘景泰等。从十几岁跟师父刘贵祥学制笔到独立发扬光大,小刘作为鹿邑散卓毛笔手工制笔的唯一传承人,从师父手里接过这块招牌至今已二十多年,而刘家制笔也延续了整整三十三代。
“手工制作毛笔并不困难,但从肉毛到成笔至少需要81道工序,选料、脱脂、浸泡、蒸馏、梳理、垒毫……每一道工序稍微出错就会影响整支笔的质感。这81道工序,正合老子《道德经》81章之意。”小刘说,“道为纲、德授业这是当年师父教我做笔时给我的谆谆教诲。”大道无形,天道自然,传艺授业德为先。只要开始制作毛笔,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工作台边有个一米高的木板凳是他专用的“坐骑”。身正,心平,目不斜视,静如坐禅,动若太极,这是祖上的规矩。蹭亮凹陷的板凳面也显示着他的深厚功力。拿着传统的制笔工具,从最开始的齐锋,到后面的清笔,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又要融会贯通。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小刘都是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毫等材料,加上手工制作的精良,每支笔都能让书画家们使着舒服、顺手。
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在传承都是个难题,这点小刘也是深有体会。传统制笔成本高,效率低,无法与机器制笔相比较。在现代化技术的冲击下,手工制笔人越来越少。外力的因素不可避免,而让小刘更担忧的则是难以招到学徒,这么多年,只有几个学徒愿意学习传统手工制笔。“平时只能通过公益研学在全国各地设立公益课堂等方式来传播手工制笔工艺,让年轻一代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亲身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小刘说,“留住手艺,传承匠心,让优秀传统工艺得以继承和发扬是他心中坚守的一个梦。”
“小刘这孩子好学老实有担当”。常来此喝茶书画的郭亚东老师经常与人提及。
一次朋友小聚,平时很少饮酒的小刘,完全可以推辞不饮,当时正是他腮腺炎治疗期间。看着朋友们难得一聚,不忍扫兴,小刘还是痛痛快快干了几杯,最终不胜酒力,喝得一塌糊涂。后来才知道,那天席终人散后,小刘根本就没能走到家,而是躺在公园竹林里石板凳下酣睡一觉,害得家人们也苦苦寻他半夜;小刘很忙,却多半为他人做嫁衣!谁有急事用车,找小刘、来了书画家接待,找小刘、藏品需要装裱修复,找小刘、单位搞活动需要赞助,也找小刘、社会各种公益培训还是找小刘……,为此,他没少落夫人埋怨!小刘却天天忙的不亦乐乎!有人问小刘,你图什么呢?小刘笑而不语。
小刘门店的招牌是知名艺术家家李逸野的题词:“天地人散卓笔业”,门两旁悬挂的是木雕的一副对联:“大千世界天地人,雕虫小技笔墨纸”小刘闲来无事时经常呆呆的坐在门口石头上笑望着这幅对瞎琢磨。
欣闻前不久小刘的散卓毛笔喜获"河南老字号",当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