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的精髓就在一个同音调的汉字里,修为也用同一个汉字作参照

神奇的同音汉字

三个同音字。东汉以后,佛学进入中国,最先依附于方仙道,渐渐扎根扩散。佛学虽是外来哲学,但由于大量吸收道学、儒学的有益成分,以道、儒两家学说进行教理教义方面的改造,通过长期的嫁接磨合,逐渐独立,成为中国化了的佛学,南北朝以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中国文化同根同源,在经典翻译、教义注解、传道说理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儒佛都在学道、修道、悟道、传道方面强调一个汉字,而这个汉字恰好同音同调,又是三家哲学的核心内容,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这个同音同调的汉字就是“jing”字:道家是“静”,儒家是“敬”,佛家是“净”。而且在修为过程中,三家都强调一个共同的“镜”字。

同一个“镜”字。但是,三家在修行上都重视同一个字,那就是“镜”。镜子是用来照人的,但修行的人是用来“照”心的,行业不同,参“照”的标准也不一样。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是政治家的参照。

在镜子的使用上,民俗文化和道教最广泛,寓意更多,比如“八卦镜”“照妖镜”等等,本文不议。

道家的观照。道的属性是“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抚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但体道者是不用“窥窗而知天下”的,因为天人合一,用清静之心来观照内心深处的宇宙万物,倾听“大音”,观摩“大象”,道家强调“至人之用心若镜”,修道者空明透彻,来者就照,去者不留,无为而不伤。

儒家的反省。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儒家修养日课、基本功,这个反省就是对照“仁”的基本要求那面镜子,每日数次反省;佛家讲人心透彻明亮,一尘不染,如同明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个汉字背后的三家哲学

道家崇“静”

自然天道相对于人间温情,显得更冷静客观,所以,所有以温情、仁善来注解道家思想的,都偏离了道家思想原旨(宗教信仰除外)。在“道”的世界里,“大音希声;天象无形”,一切都寂然静然,万物的生灭变化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进行。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因此,要悟透万物的生发变化规律,必须从静中观,向静中求,在“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状态下,心如潭水,静若槁木,抛除私欲杂念,与道同频共振。

在道家观念里:静生百慧。人类的智慧直至快乐与幸福,无不从清净的内心流淌出来。烦躁的心恰似污浊的水,一片混沌,故云“夫唯不静,故无尤”。

虚静乃万物的生命本根,也是万物的自然本性。“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於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虚和静都是空明宁静心境的最佳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不留一丝杂念污染,空明湛然,去掉主观意识,达到空和虚的状态,不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才能接受足够多的信息,以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求道得道。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灭过程就是动静平衡的过程,万物因动而生发,由静而归根。物有物根,人有人本,这个根本即是大道,道在万物,根在将开而未开、将动而未动的静动之中。天地万物在呈现之前,似乎无迹可寻,无象可现。化生之后又蓬勃并作。因此,要追根求源,就要在万物将生未生的虚静状态下才能找到。

所以,只有专心于虚,养气于静,才可物我一体,归于虚静。与道同静,吸纳万物正气,与天地精神往来。

儒家崇“敬”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达到“仁”的途径是“礼”,“克己复礼”是孔子终生为之奋斗的最高政治理想,通过“礼”的实施,使人人知礼,守礼,学会仁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闻道就是周礼的恢复,是君君臣臣,尊尊亲亲的秩序重新建立,天下大乱,最终归之于四海安定。

为了丰富自己的学养见闻,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先前时期,“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因此,一级汉字的源头也多与祭祀和战争有关。“禮”是个会意字,是标准的祭祀用字,其造字原理是:神示旁代表神灵,曲代表祭品酒,“豆”高脚杯状,是盛器,祭祀时称为礼器。可见,“禮”就是用美玉、酒肉等祭品,敬拜祖先和神灵。

是“禮”就离不开一个“敬”字,敬天敬地敬祖宗,在于表达对天地祖先神祗的敬畏之心。把“礼”延伸到人伦秩序,则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待人接物的庄谨、恭顺,即是“敬而无妄”。能敬则近乎“禮”。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

《礼记·曲礼上》提醒:“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要心中存“敬”字,片刻不忘,要形容端庄,若有所思样子,要态度诚恳,字斟句酌。如此,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安定。

《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又说“事思敬”“修己以敬”,都是强调“恭敬”“
谨慎”。

《礼记·哀公问正》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说明为人、为政都要以敬:“敬为大……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无敬则无亲,无敬则不正。而为政者的根本就在于爱与敬。

佛家崇“净”

在佛家看来,人世间的烦恼、恶行、过失,都是垢染,都是不净造成的。要得“清净”,就得放下万缘。万元就是一切因缘,比如名利地位等。只有放弃名利、财色名食睡以及贪恋,才能获得“净”。

佛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不净的,父精母血,不净;成长的烦恼,不净;贪欲杂念,不净。总之,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不净。

世间万相都是缘法的汇集所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红尘万物,一切有缘法,皆非真实的妄念。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有为法皆空,妄想执着都是不净,因为不净,故心生尘埃,蒙蔽佛性,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要得清净,需熄灭妄念,剔除污秽,不纠缠不妄想,不执念不妄念,从而自性清净。

慧能禅祖说:“僧者净也”,“僧”即六根清净不染尘。净,即是净内心,自性觉,猛回头,向佛陀。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背离世间法,剔除妄想心。

佛家认为,以佛观佛,以魔观魔,以清净心观人,则人皆是清净的;以不净心观人,人皆是不净的;则清净心生活,则生活清净;以清净心处世,则世界清净;心中有佛,则万物是佛;心中有污,则万物皆污。心净,身则净,身心清净,则国清土净,天下太平。

苏轼与佛印是一对好友,场开玩笑取笑对方。一日对坐,佛印笑语苏轼:“君之坐也,若佛。”苏轼窃喜,回道:“上人之坐也,若粪。”

苏轼余兴未消,回家说与苏小妹。小妹道:“兄败也。佛家有云'心中所想,目中所见’。佛印看你若佛,因其心中清净无染,故云若佛;兄道佛印若粪,因你内心有污,故云若粪。”

这个观点与道家类似。老子云“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你若崇德,则目之所及,无人不有德;你若败坏,虑之所至,无处不邪恶;你若诈伪,则天下无处虚妄;你若内心光明,则天下无处不艳阳。

(0)

相关推荐

  • 儒道佛三者的关系

    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箸,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 临观儒家(二)

    儒家之修行,讲究行燕坐,明知止.对比一下佛家与道家:佛家入禅定,证空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燕坐,即安坐.闲坐.<仪礼·燕礼>曰:"宾反入,及卿大夫皆说(通脱)屦升,就席.&qu ...

  • 得意时儒失意时道绝望时佛的解释

    ​第一句:得意时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典型不只是老夫子更是士大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再加上"仁",所以春风得意的时候讲儒,你的得意就不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会是朱门狗肉臭 ...

  • 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本来就是一体的,以道家入门为最方便的捷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兼及诸子百家而形成的一整套文化思想. 儒道佛这三家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皆有论述,普遍认为儒道佛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但是现在网络上,依然有不 ...

  • 陈履安:「觉」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根本

    陈履安:「觉」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根本

  • 【节日文化】端午节:天地人玄机,儒道佛智慧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节日文化] 端午节:天地人玄机,儒道佛智慧     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     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     ...

  • 端午节:天地人玄机,儒道佛智慧

    有一首儿歌,这样唱:"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驱邪气,防五毒,高高兴兴过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叫"五月五" ...

  • 渊回说南:儒释道重男轻女?南怀瑾说明,都是对儒道佛文化的误解

    渊回说南:儒释道重男轻女?南怀瑾说明,都是对儒道佛文化的误解 南怀瑾老师在2010年太湖讲大学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观点. 他老人家说,儒释道三家都是重男轻女的.包括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学术流派,都 ...

  • 浅说兰花的儒道佛文化内涵

    中国的花草.山水总是和文化血肉相连,难舍难割.兰花乃草中尤物,花中至宝,更是国人最爱.从古自今,咏兰.绘兰.画兰--,不朽杰作不计其数.屈原爱兰,曾托兰花以言志,其中有一句描写兰花的句子"秋 ...

  • 复杂系统的解与儒道佛

    儒,通过一系列因果实例总结后产生了一些列做人处事的规章制度,处世讲究以仁处世,做人要做君子,做君子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繁文缛节,以君子的行为改变别人,改变世界(系统),所以归纳下来,儒研究的是蚂蚁社会 ...

  • 敬静净,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家的敬 敬的意思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尊敬.敬就是要尊重别人,即便对方是一个乞丐,一个小孩子,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 敬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当心".<论语>中说" ...

  • 谈谈我对儒道佛的一些浅显认识

    (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短暂而快乐的学习,我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对儒道佛三家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解.课堂上,老师们引经据典,课后,自己也兴趣使然查阅相关书籍,学思结合,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