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容易被人忽略的危险人被冻死,并不...
人被冻死,并不一定要寒冷的天气,只要温度低于21℃以下,人就有可能会被冻死。
而这个被冻死的过程,就是失温的过程。
在大多数人眼中失温,也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不就是冷嘛,多穿点衣服,穿厚点的衣服就解决问题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
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失温: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
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
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所以: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导致失温最直接的原因。
三个要素中,如果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导致失温。
所以即使在春夏季节,如果全身湿透、山上风大的话,也有可能出现了严重失温;
1909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短时间里,有海面上有相当部分人处于存活状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是被海水淹死。
而是在冰冷的海水中给冻死的,虽然没有风,但过低的温度和湿度,起了关键作用
2012年冬,三位驴友在穿越鳌太线的时候不幸遇难。
由于鳌太线是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所以山上风力也是相当迅猛。这三位遇难的驴友,最终倒在了温度和风力的双重袭击之下。
失温是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这个逐渐变化的体温。
首先是轻度失温(体温在37℃-35℃)
这时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无法完成一些精细的工作。
接着是中度失温(体温降到35℃~33℃)
这时,身体会感到强烈的寒意,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走路开始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然后是重度失温(体温降到33℃~30℃)
此时,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甚至已经感觉不到冷,基本失去行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也不在颤抖。
这个阶段,有的失温者会出现“奇异性脱衣”现象。
这是因为,此时心跳将会变得非常缓慢,血压也在慢慢下降,导致原本流向内脏的血液,大量流向皮肤毛细血管,使人体感受到很热,此时就可能会脱掉自己的衣服,而这将会导致体温进一步流失。
最后是死亡阶段(体温在30℃以下)
此时已经进入昏迷状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助的话,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在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阶段,低温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热量来予以改善。
但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
低温者,光靠自身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生命的,这个时候,如果对患者没有进行及时处理,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所以,即使是最轻度的失温,也必须严肃对待,因为这表明失温者,维持核心温度的能力已经到了耗尽的边缘。
所以说,户外出行的人,不能只注意防雨防雪,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
人体的热量有90%通过皮肤流失,10%通过呼吸系统流失,而在运动条件下,热量流失速度会提高2~4倍。
这次甘肃马拉松的遇难者,就是身体大量出汗,全身湿透,体力大量消耗的情况下,突然遇到大风降温。
温度、湿度、风力、三种因素都突然变得恶劣,如果是5℃环境下仅穿单衣,全身湿透,还遇到大风和降雨这种加速热量流失的情况,一般人可能会在30~60分钟就会进入重度失温。
加上准备不足,从而短时间内,就导致了21人遇难的悲剧。
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一定保持身体干燥,若被打湿,赶紧换上干衣服,这点非常重要!
同时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