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夜梦涢水中解元
夜梦涢水中解元
吴三元 雪 岸
说到明朝安陆人刘伯燮、刘伯生兄弟,就想到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清道光《安陆县志》卷四十说:明朝嘉靖(1555年)秋天七月,刘伯生、刘伯燮兄弟及刘绍恤、熊之梦,共一官舟,前往省试,夜晚舟停刘家隔,一梦醒来便是早晨,刘氏兄弟呼喊舟主,正待开舟前行,而舟已到了汉口。系舟的缆绳何时候解开却没有发觉,如果是顺水流舟,当然不会奇怪,但是从刘家隔到汉口有逆流十里,才能通过涢口,到达汉口,哪是谁拉的纤呢?莫非神助?果然这次省试,同舟四人皆中乡试中式的名榜,刘伯燮为第一名,即解元。对此,本卷《按》言:“此沈《志》沿袭小说陋习,《新志》率多仍之,宜删正。”当然,此《按》语亦系一家之言。笔者以为,这是本志对传说的记录,可见此传说流传广远。不过刘伯燮兄弟的真实的历史事实,更比传说精彩,值得大书特书。
兄弟进士耀古今
刘伯燮(1532-1584年),字元甫,与兄刘伯生(1529-1581年),以县境东北的的大鹤、小鹤二山为别号。其先祖本临川(今江西临川)上顿渡人。世代种田,家贫,后来成为小康之家。明代弘治年间到湖北房山、竹山一带经商后,便到安陆置田建房定居。嘉靖十三年(1534年)其父病逝,其母年方24岁,抚养年仅6岁的伯生和年仅3岁的伯燮。兄弟稍长,便出外从师,学业日渐长进。一天,著名学者何迁偶经学馆,学生纷纷回避,独刘伯燮仍然坐在那里读书,神态自若。塾师责怪他对长者不敬。他说,何公也是人,他游山水,我读诗书,为何怕他?何迁听到此翻回答,大为惊异,觉得此子非同凡响,大加赞赏。由于他聪明而又刻苦好学,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年仅16岁时就考中秀才。兄弟俩关系十分友好,每逢借到书籍,便分头默读和抄写,一字不失。一年春尽时,兄弟俩偕乡人刘绍恤同游白兆山,同咏《宿白兆山寺》一首。伯生诗云:”岩草淒淒桃花稀,仙人一谪何时归?千载风尘重回首,空山惟复白云飞。”伯燮诗云:“名山寂寞昔人开,李白招呼野客来。石室嵯峨香雾杳,山僧指点读书台。”一盼诗仙归,一重读书台,构思不同,意境别样,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兄弟同中举人,其中伯燮第一名,中了解元。赴宴那天,解元应坐首席首位,伯燮以弟不敢先兄,坚辞不坐。礼部使者教他到兄长席上向伯生一揖,以示谮坐。兄弟同举于乡,时人以为荣耀。刘伯生,字性甫,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隆庆二年(1568年)刘伯燮中二甲第六名进士。刘伯燮当官之余,著有《焚余草》、《教滇抄》《鹤鸣集》等。刘伯生,一生在奉母之余,以著述为主,先后著有《易屩浣言》《素言》等。为纪念这对兄弟才子,安陆人为他兄弟俩在城东门内建有兄弟进士坊。
为官刚正人称道
嘉靖四年(1557年),刘伯燮一生中先后担任过户部主事、工科给事中、历兵、刑二科、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参议、陕西失备道副使、陕西西乡试监考官、云南督学、福建参政、河南彰德府磁州知州、河南乡试、广东按察使。其兄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后,任河南上蔡县在县。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南吏部主事,未到任。
刘伯燮不论担任何职,总是竞竞业业,依令办事,刚正不阿。在他身为言官时,先后上书弹劾兵部尚书郭乾,推荐兵部右侍郎万恭、都御史耿随卿、张景贤、于拱,并为有大功、却被冤罪死之臣故总督曾铣、胡宗宪申请录其功绩、加以抚恤,均获准实行。在徐阶手下任职时,徐排斥异已,任用门生上百人,只有他几人不是徐的门生,但他拒绝徐的笼络,丝毫不循私情。在外放出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处理诉讼案件时,他总是先深刻了解案情,详细审问,依律判处,直到双方悦服为止。在担任陕西兵备道副使时,鉴于吐蕃不时入侵内陆、杀害官员,危害百姓,他向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石茂华献出一安抚、二进剿之计,并且在征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深入巢穴,斩杀敌首,取得胜利,被晋升官俸一级。在调任陕西乡试监考官时,他所收门生皆是知名之士。在但任云南督学时,他严肃查处了考试冒名顶替之风,拒绝了云南副使之子冒充秀才,对达官严清(恭肃)之子也不循私情,一视同仁;他还确立了不拘一格,凭才品取士的标准;每次考试,他都亲自阅卷,一丝不苟,当年在礼部对各省学政的考绩,云南名列最优等,又受到官俸进升一级的奖励。在担任河南乡试时,侍御史赵某倚重刘伯燮,所录取的文章多由他推荐,大大提高了中选举人的质量。在担任河南磁州知州时,他鉴于当地冠盖云集、盗窃横行、社会治安差的情况,整理和清除驿传障碍,修筑墙壁堡垒,加强警戒,同时宽免一些徭役,省去部分刑罚,从而平息了盗风,保证了百姓的安全;当年磁州遇到岁荒,他一面开仓赈货,一面悬赏招募他人抚养弃儿,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并为他建立了祠堂,按时祷祀。
侍亲奉母扬孝道
刘伯燮及其兄刘伯生,受到历代人传颂的是他兄弟的至孝之道。这也为承继“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黄香的安陆孝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568年,刘伯燮中进士后不久就上书陈述母亲的节孝情操,朝廷下诏予以旌表。次年,祖母周氏卒,伯燮奉使归葬。其兄刘伯生中进士后,分发河南任上蔡县知县。万历年间任南吏部主事,以病引退,辞官奉母。万历八年(1580年),伯燮回到家中时,见兄长因病引退,在家隐居,母亲虽年过七旬却仍然健康,高兴地说,何能想到今天能够母子、兄弟同聚,共享天伦!1581年,伯生病故,葬于安陆城西30里处陆陂。伯燮见此,异常悲痛。又恐自己的悲伤加剧母亲的哀痛,只好常常避开母亲痛哭,做官的念头也随之淡漠。未几,朝廷授予他任河南磁州知州。他想到老母在家,不见兄长,定会时常悲伤。便将母亲接到任所,做官之余,细心侍奉老母。1584年,他升任广东按察使后,便将父亲早逝,母亲24岁守节,抚孤不嫁;兄长因病辞官奉母,又不幸病故;且自己远离家乡,又患病痛之事上疏陈情。要求长期休养,以侍奉母亲,得到朝廷的批准。伯燮即在其原读书处金泉寺旁建一别墅,隐居养母。当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别人世时,便将代他侍奉孝顺祖辈之责委托给儿子,并说他为官作宦17年,一不接受外人所送不义之物,二则秉公执法,从未使用酷刑致死一人。要求儿辈多做善事。不久不幸病逝。其子刘㢋继承他的遗愿,年青时博览群书,以擅长诗文闻名乡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岁贡入国子监肄业,为太学生。但终生不愿为官,读书自娱。其后还乡事亲,以尽人子之道。同时循规蹈矩,慎交朋友,屡做善事,周人之急,义行卓著,其事不胜枚举。
刘伯燮去世后,葬于城西18里处阚家享堂。县人在为其兄弟建有兄弟进士坊后,又在城西南为程学颜、杨芷及刘氏兄弟建“豸绣廉宪坊”。官府还在南门内为他和刘绍恤、陈蕖、魏雷建有“治朝四杰坊”。刘伯燮同榜进士李维桢为之作《刘小鹤先生墓志铭》。同乡同榜进士刘绍恤重游金泉寺时,作诗云:“林空俯瞰大江流,河上风烟正暮秋。山色总怜苍翠改,旅情偏被白云留。孤帆远浦樱桃渡,落日寒潭芦荻洲。所谓伊人独不见,顿令归思晚悠悠。”
,
参考书目:
《明史》、《德安府志》、清道光《安陆县志》、清同治《安陆县志补正》、《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安陆古代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