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王长江:耕耘在希望的新田野上

盐城讯    苏北平原,广袤富饶。

  一年四季,原野上的风要吹过好几茬儿丰收的麦浪。收割机在地里刻下一道道丰收“足迹”,似要延伸到天空尽头。

  循着足迹,收谷入仓。三峡移民王长江,在新的田野上耕耘出了幸福新生活。

  2001年,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家住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安村的王长江,在搬迁同意书上大笔一挥,将未来生活,定格在了陌生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双星村。

  

  ▲王长江和妻子 摄影:陈旋

  “如果外迁后对下一代发展有利,也挺好的。”王长江说,“而且,三峡工程是民生工程,能起到巨大的防洪作用,支持国家发展,我们义不容辞!”

  昔住长江头,今居长江尾。从山区到平原,从种柑橘变成种水稻,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的变化,让王长江一家经受了生产生活重建的双重压力。大江东流,浩浩汤汤。如同名字里的“长江”一般,王长江身上也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

  搬迁之前,王长江在浙江从事汽车销售工作,见多识广的他,已经不满足于种地务农的单一生产方式。2006年,他回到盐城,从打工人变成“猪老板”,一本本生猪养殖手册,被翻得磨出了毛边。“政府还专门给我列出了技术员名单,遇到养殖难题,都可以咨询他们。”

  从1只到70只,生猪养殖规模连年扩大,王长江一年能有7万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在更广阔的“希望田野”上,他种植的水稻和小麦,正一茬儿接着一茬儿欢长。

  

  ▲王长江自家农场生产的粮食(摄影:朱静霞)

  利用平原可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的便利,王长江流转200多亩田地,又花费数十万元购买现代化农业装备,创办了家庭农场。

  丰收时节,麦浪起伏,流金淌银。“粮食直接卖掉,一年能有10多万元纯收入。”他说,“农忙时我还用插秧机给邻居插秧,大家相处和睦,有人还推荐我当村干部呢!”

  尝到平原种植“红利”的他,如今还钻研起了“产业链”。

  清晨,踏着熹微晨光,王长江来到库房,将大米、小麦等装入精美布袋中。网店域名就快注册完成,不久之后,品种多样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将通过全新的销售渠道,直接端上老百姓餐桌,或者被加工成养殖饲料。

  “直接将粮食卖给粮商,利润空间小。”王长江说,他的农场正在转型发展,打通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风险抵抗力。

  “秋风吹,稻谷香。马上又快到收获季节,希望能有好收成。”在某网络平台,王长江上传了一条视频,配上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朱静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