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81)尚书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沿十梓街辅路向东,过相王路,往前一个路口便是尚书里的巷口了。雨天潮湿,巷口处仍有几位老人就着几张凳子,躲在一把大伞底下下象棋。偶有行人路过,老人扭头一望,转而视线又回到棋盘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苏州原来有两条名为“尚书里”的小巷,一条在十全街东端;一条在人民路怡园的南面。1972年,根据地名工作的规定,一个地方不能有两个重复的名字,所以经过研究,最终保留了十全街的“尚书里”,怡园南边的巷子则改名为“怡园里”。
今天我们说的尚书里,位于苏州市区东南,北出十全街,南接彭义里,长200余米。“尚书”,是封建皇朝的官名,在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正一品,是朝廷重臣。尚书里的名字,就与曾经在这条巷子里居住过的官员有关。
根据卢熊《苏州府志》和冯桂芬《苏州府志》的记载,尚书里最早叫作“苏家巷”,因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曾居于此。庆历四年,苏舜钦因推崇改革新法被削籍为民,随后,他辗转来到苏州,以四万贯钱买下一座废园进行修筑,取土设塘、傍水造亭,因为有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将自家的园子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后来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用“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来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兵部尚书彭启丰在这里建造住宅,这条巷子就此更名为“尚书里”。
彭启丰是苏州人,他的祖父彭定求三十二岁高中状元,做官不久即退隐在家,后来奉康熙皇帝旨意,出任《全唐诗》总裁。彭启丰像祖父一样,而立之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
乾隆六年,彭启丰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路经宿州时,发现知州许朝栋赈灾不力,居民户籍登记不实,而凤阳知府梅毓健不亲自督察,随即将此事上疏禀告。皇帝立即派两江总督那苏图前去严查。第二年,彭启丰提督浙江学政,针对考试中存在的弊病,又向皇帝上疏,得到首肯。乾隆十年,彭启丰巡查发现浙江奸吏刁民侵占官湖为田,致使余杭、会稽、慈湖等地湖沙淤积,严重影响运输,而且还对过往船只多收过路费,他再次上奏,皇帝指示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彭启丰的忠于职守受到皇帝的肯定,于是乾隆十五年,皇帝授彭启丰为吏部尚书,后来又调任兵部尚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彭启丰虽然奏闻过不少政务要事,但在政治上却建树寥寥。乾隆皇帝对他的评价是“才本中平,办理部务亦属竭蹶”,竭蹶就是存在困难、有点勉强的意思。又说他“学问尚优,办事本非所长”,用现在的话话,就是工作业绩并不突出。乾隆三十三年,皇帝下诏命其退休。
彭启丰为官期间,在葑门内建造府第宅院,具体地点是东起今天的苏州第十中学一带,西至相王弄,南临南园。自康熙至道光年间,彭启丰的府邸不断营建修缮,规模很大,其中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祖宅内始建于明末的“衣言堂”。彭定求高中状元后,重修衣言堂的同时,在宅南又构筑南畇草堂和茧园,园中嘉树琼花,四季飘香,彭启丰留下的最后一部著作就叫《南畇全集》。乾隆年间,彭启丰再次大规模修整宅园,当时园中拥有兰陔草堂、环荫书屋、蝶梦龛、漱玉亭、含青阁、漪涟桥、见山冈、待月坡、疑舫、蔬圃等十景,风光旖旎,引人入胜。尤其难得的是,这座府邸曾得到雍正皇帝亲赐的对联——“东涧野泉添碧沼,南园夜雨长秋蔬”,后来乾隆皇帝又赐赠“慈竹春晖”的匾额,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可以说是彭启丰的全盛时期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年的仕途、皇恩,早已成为历史的一段遗梦,如今的尚书里民居散落、房屋破落,只有轿厅、花厅、堂楼等建筑,还较好地保存着,依稀可辨旧时的富贵腾达。巷口不远处,一颗大树亭亭如盖,依旧挺拔。
主播:清风 晓荷
摄影:素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