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一座木楼,因一首词名声大噪被人垂爱,梁思成夫妇曾多次拜访

山西古建筑中,最迷人的就是木结构。且不说建筑的巧妙精致,榫卯的严丝合缝,单就那一根根木头,搭配着不俗的色彩和雕饰,映着天空大地,一种深藏不露的肃然,就跃然眼前。历经风雨后,历史的年代感、厚重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不遮不掩。山西万荣县的秋风楼,就是这样的存在。

秋风楼是后土祠里的一处主要建筑,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创建年代不详,目前所看到的建筑为清朝重修。秋风楼的出名源于汉武帝的《秋风辞》。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游河东祭拜后土祠,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祭祀后土庙后,泛舟汾河,欢宴群臣。时值晚秋,秋风飒飒,大刀阔斧治国平天下的汉武帝慷慨高歌,写下脍炙人口的《秋风辞》。图为后土祠大门。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富贵荣华,然而皇帝也有皇帝的无奈,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极致欢乐的宴尽之余,汉武帝千古一叹。秋风辞成了秋风楼的名片,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留墨。现而今,秋风楼里还藏有元代镌刻的《秋风辞》石碑。图为后土祠主殿内景。

'后土祠在汉代是国家祠庙,汉武帝东岳封禅,汾阴祀土,汾阴就是我们现在的万荣。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后,就被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它是北京天坛之源。那时候皇帝每三年都要前来举行一次大祀。'导游介绍说,后土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祭后土是皇家大事,更是当地百姓的幸事。图为后土祠主殿里的精美木雕。

自轩辕扫地祭祀以来,从汉代到宋代,皇帝们24次来到后土祠祭祀。明清时期,皇帝们祭拜后土的仪式,搬迁到了天坛。'之所以迁走,是因为后土祠建在汾河之滨,因为黄河水流东摆,后土祠被河水侵蚀,受到洪流的威胁,后土祠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导游说,后土祠只能往东移建,但到了清顺治十二年,黄河水决,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图为轩辕扫地祭祀碑。

几次被淹几次冲毁,后土祠命运多舛。'经过了几次搬迁后,后土祠的规模已经无法和从前相提并论了。历经波折之后的后土祠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和光华,成了不起眼的建筑。当地居民也不重视,曾经轰轰烈烈的祭祀因此断掉了很多年。'工作人员说,一度时期传统文化没落,后土祠秋风楼像是被打入冷宫,很少有人提及和拜访。图为后土祠内的古戏台。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百姓们认为这座年久失修的木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青砖瓦房是他们新的审美。对秋风楼感兴趣的人,是研究它的学者们。那时候,楼能随意上下,这些学者们就在里面整天整天地待着,写写画画。'秋风楼的导游介绍,1933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携手走在山西大地上,被山西古建筑的精美及丰富所吸引,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不止一次的感慨山西古建为'孤品'。

梁思成四次探访山西,绘制图册,他痴迷在这些建筑里,因为惊叹其美妙而忘情,差点松开保护自己爬高上低的绳索。艺术之美,在和生命的互动中,产生链接,产生共鸣。'梁先生欣赏赞美的背后,还有一声叹息,这些建筑疏于保护,大多都流落在荒草之中,他的足迹,遍布万荣的飞云楼、李家大院、后土祠。'导游说,梁先生急于记录,想要给子孙后代留痕,他呼吁保护,可以说是山西古建保护第一人。

秋风楼被远道而来的学者们研究和珍惜,梁思成夫妇流连忘返。'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特征的文章里这样说。除了屋顶,秋风楼的斗拱部分,错落复杂,不仅仅起到了承重的作用,更是把点缀和美观发挥到了奢侈的极致。对美的追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豪横,秋风楼片片琉璃色彩大胆野蛮,杂色青瓦也透着耀目辉煌。

后土祠秋风楼的价值,慢慢展现在世人眼前,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后土祠里秋风楼这样的主建筑进行维修,后土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开启了后土祭祀文化活动,和古老厚重的传统承接,在热热闹闹的仪式里,重温过去的荣光。建筑,本是历史的遗存,是我们接触先人的一扇窗户,脚下的土地流转,时光勾陈,都在这一横一竖的榫卯中呈现。那是智慧的凝视,是千年的烟火,是世代的不息不灭。文/孙普峰 图/刘宝成 大河乡土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