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铝基地 王伟钦//清明(三)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山西铝基地 王伟钦
我与王胜瑞第二次共事是在七十年代。1973年,我从北辛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时正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全国大学停止招生。
不招生。回村后正是全国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号召人人作诗说快板,唱歌跳舞,排练文艺节目。我由于参加过剧团复试,被选到村里的宣传队。为了参加公社汇演,我们宣传队排了一场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我扮演刁小三。姐姐扮演沙奶奶。戏中沙奶奶作责刁德一,我大声说:“胡说!“舞台下一片轰笑声。王胜瑞是吹笛子的,坐在我旁边也哈哈大笑,我用眼晴警告他,他才收了笑容。那时他吹笛子的水平在公社是有名的。他不仅把《沙家浜》里的戏曲吹得悠扬动听,而且还把戏词背的滚瓜烂熟。我真佩服他那非凡的记忆力。
宣传队有三十几个人,我们每天在一队记工室排练节目。在此活动中我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想学拉二胡,家里没钱买不起,就买了一根笛子,跟王胜瑞学吹笛子。是他教会我吹1,2,3,4……。我的祖上没人从事音乐艺术,也没给我传下音乐细胞,音乐天赋不够,王胜瑞教了几次也烦了,也不再教了。我见他不耐烦,也觉得吹好笛子不是一日之功。后来能吹几个曲子,但没有坚持下来。虽然我没有成为音乐家,但王胜瑞教我学吹笛子的印象永远刻在脑子里。
村里的宣传队解散后,吹笛子挣不到工分。王胜瑞为了养家糊口就开始自学唢呐,吹唢呐与吹笛子,都讲究指法的灵活性和音乐感,一脉相承。由于他吹笛子识谱,很快就自学成才。但他是下了苦功的。他吹唢呐,声音大,刚吹时噪声大,那时孩子小,怕吓着。白天干地里活,没功夫吹,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和巷里人休息,他就下到家里的红,署窖里,钻进窑洞里吹。尽管声音被遮挡了一些,但唢呐声还是冲出红署窖传遍半村。我家离他家三四百米,躺在院子里乘凉,还是可以听到他练习的唢呐声。我们从不觉得烦,免费享受这位农民音乐家的演奏,心里比吃蜜还甜,听着听看我们就陶醉在唢呐音乐的享受之中进入梦乡。一觉醒来,随风漂荡的唢呐声还在回响,村民无不称赞这位年轻人的刻苦好学的精神。
后来他加入了乡里的乐队走事班子。全镇只要有了婚丧之事,就能听到他的笛子声唢呐声。尤其是在村里巷道迎亲送丧,村里人爱听他们的表演,总要在村里的十字路口,放一条橙子,上面撂一条或放一盒纸烟,音乐队就停下来进行表演,锣鼓喧天,乐队的人个个精神抖擞,每个人都要拿出自己的绝门巧技。这时的主角常常定王胜瑞的唢呐。他吹的面红耳赤,腮帮子鼓得像个核桃,一会儿鼓起来,一会儿陷下去,一鼓一陷,一圆一坑,把唢呐表演发挥到极致,,无不令人折服。吹到较劲处,使尽了浑身力气,满头大汗像雨珠子直往下滚。最精彩的是他用两个鼻孔吹唢呐,围观者无不拍手叫好!一场下来,半个多小时的表演,王胜瑞大汗淋漓,浑身湿透,冰凉的衣服贴在身上,但他为了百姓满意总是坚持到最后才换衣服。老百姓夸奖他,他严肃认真地笑着说:“这是唢呐人的艺德!唢呐吹得再好,没有艺德白搭!“他每次走事,从不多吃多占多拿一分不义之钱,为个人赢得好口碑。
走丧事晚上到墓地叫魂,回来唱戏。王胜瑞是叫魂吹唢呐,回家点戏吹笛子。先是轰轰烈烈表演一番,乐鼓声惊动四邻五舍,全村人都知道谁家死了人,谁家娶媳妇。主家亲朋好友前来观看,人越多王胜瑞表演的越来劲,把笛子唢呐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有时一个手吹唢呐,有时一个鼻孔吹,有时双手吹,手法不停换,看的人眼花缭乱,神精紧张,还为他捏一把汗。尤其是到高潮处,他全身贯注,气宇轩昂,节奏紧张,音律嘹亮,全身抖动,意气冲天,那精彩无不令人喝彩鼓掌,赢得满堂红。
1978年后,我参加高考离开了耽子村,临走时见到王胜瑞,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祝贺,你终于吃上公家饭!我回敬说:“你也可以再考剧团!“他说,”不考了!我现在走事不比剧团挣得少!还能照顾家。“我感到欣慰。祝福他“事业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火红!“他哈哈哈大笑,我们一起笑。
后
稷
文
苑
作者王伟钦。山西铝基地教管中心教师。著有《山西铝厂志》等。已退休。现居住西安。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