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笔记

清醒思考的艺术

罗尔夫·多贝里

92个想法

◆ 自序

>> 在这里使用的思维错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

>> 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比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

◆ 1 幸存偏误

>>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能喝红葡萄酒的基本都是富人,而富人平均来说更加长寿。因为他们生活质量更高,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比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

>> 比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

◆ 2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这一章内容,大部分人都应该看看

>> 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 女模特儿为化妆品做广告,有些消费者就以为化妆品会让人变漂亮,但其实让这些女人成为模特儿的并非化妆品。这些模特儿天生丽质,因此才被选来拍化妆品广告。就像游泳选手一样,在这里,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 3 过度自信效应

>> 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 4 从众心理

>> 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入笑声,事实证明这会引得观众发笑

◆ 5 纠缠于沉没成本

注意沉默成本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 7 确认偏误之一

>>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

>> 怎么办?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

这个例子太精彩了,不健壮的代码也是这样的,写代码的时候只考虑正确的情况而不考虑错误的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程序崩溃。

>下列试验表明了要怀疑自己的理论有多困难。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确认偏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且听下回分解。

>> 下列试验表明了要怀疑自己的理论有多困难。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确认偏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且听下回分解。

◆ 8 确认偏误之二

>> 他们的说法如此含糊,它们像磁铁一样吸引证明

>> 确认偏误对经济记者的影响之大非其他行业可比。他们常抛出一种廉价理论,再提供两三个“证明”,就算完成了一篇文章。比如:“谷歌如此成功,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一种创造性文化。”

>> 成功指南和生活援助手册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撰写的。摆上台面的都是最无聊的理论,比如:“冥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聪明的作者当然有大量例子证明这一理论。相反,寻找反驳证据则是徒劳,即寻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虽冥想却不幸福的人。有多少读者上了这种图书的当啊,真是可悲。

>> 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们阅读支持我们理论的博客。新闻个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电脑屏幕上。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 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 9 权威偏误

>> 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跟踪记录。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00万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位精确预言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更别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信用违约互换的瓦解直到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顺序了。再没有哪个专家群体失灵得比这更惊人了

>> 近几十年来,航空公司明白了权威偏误有可能造成危险。许多意外事故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机长犯了错,副机长察觉了错误,但出于相信权威不敢指出来。大约15年以来,几乎所有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都接受了所谓的“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学习坦率、迅速指出毛病。换句话说:他们训练自己努力摆脱权威偏误。

◆ 10 对比效应

>> 试验表明,为了节约10欧元,人们会走10分钟的路去购买一种食物。可是,如果能在街道另一端花979欧元而不是989欧元买一套西服,谁也不会想到要去走这10分钟的路。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因为10分钟还是10分钟,10欧元还是10欧元

>> 股票价格永远不会“低”或“高”。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它从这一刻起是会涨还是会跌

>> 魔术师能够偷走你的表,是因为他对你身体的另一部位使劲用力,让你根本注意不到你手腕上的轻微接触

>> 我们同样不会注意我们的钱是如何消失的。它的价值不断下跌,但我们发觉不到,因为通货膨胀是逐渐发生的

◆ 11 现成偏误

>> 首字母是R的德语单词要比结尾字母是R的多吗?答案是,结尾字母是R的德语单词要比首字母是R的多两倍以上。为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答错呢?因为我们会更快地想起以R为首字母的单词。换个说法:它们更现成

>>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 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一切,我们都高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而无声、无形的一切,我们都低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

>> 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 12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 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

>> 宗教为这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据说,在天堂降临地球之前,世界必须毁灭。灾难、大洪荒、火灾、死亡——它们必然会发生。信徒们会认为情形的任何恶化都是证明了预言,而每一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

◆ 13 故事偏误

>> “意义”是我们事后虚构的。因此故事是个值得怀疑的东西——可看样子我们不能没有故事。为什么不能?不清楚。清楚的是,在开始科学思维之前,人们先是通过故事解释世界的。神学比哲学更古老。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 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 14 事后诸葛亮偏误

>> 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 15 司机的知识

>> 这种区分在记者身上就困难一些。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掌握着扎实的知识,多是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学生,或是那些长年专门研究某个领域的记者。他们真正努力理解和描绘一个复杂的事实。他们倾向于长篇大论,阐明多个事件和例外

>> 查理·芒格的合作伙伴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美妙的概念:“能力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人们都像专家一样精通;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就不懂或只懂一部分。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查理·芒格重复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 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 16 控制错觉

>>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这是詹金斯和沃德两位研究人员在1965年发现的。试验规则很简单:两只开关和一盏灯,灯或开或关。詹金斯和沃德可以调节开关和灯光互相制约的强度。即使是在灯纯属偶然地开、关的情况下,受试者也坚信,按开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灯。

>> 央行行长和经济部长也常常使用“安慰按钮”的伎俩。这些按钮是不起作用的,日本人20多年前就看出来了,美国人是近几年才看出来的。但我们听任他们这么做,他们也继续这么做着。承认世界经济是个基本上无法操纵的系统,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无法忍受的

>> 因此,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 17 激励过敏倾向

>> 人们会对激励机制做出反应。这不奇怪。人都会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惊的是两个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 ,问店主:“请问,鱼类真的会喜欢这种东西吗?”店主笑笑:“查理,这玩意儿我们可不是卖给鱼的。

◆ 18 回归均值

>> 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这同样适用于慢性疼痛、高尔夫球成绩、股市业绩、恋爱运气、主观舒适感、职场成功、考试分数等

>> 忽视回归均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老师(或经理)会得出结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

◆ 19 公地悲剧

>> 公地的真实意义是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信息宣传、呼吁“社会责任感”、教皇训谕或摇滚明星的布道从根本上解决公地悲剧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真想解决公地问题,只有两种可能: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

真是好想法,把一个可能均匀的东西,转移到均匀的上面

>比如管理,就意味着由国家制定规则:也许是收取使用费,也许是进行时间限制,也许是根据眼睛的颜色(或眉毛、奶牛的颜色)来决定谁享有优先使用权。

>> 比如管理,就意味着由国家制定规则:也许是收取使用费,也许是进行时间限制,也许是根据眼睛的颜色(或眉毛、奶牛的颜色)来决定谁享有优先使用权。

>> 凡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度、乱砍滥伐树木、水污染、灌溉无节制、无线频率的过度使用、公用厕所的脏乱差,太空垃圾不回收、“大而不倒”的银行等

◆ 20 结果偏误

>>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 21 选择的悖论

>> 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请你写下你的标准,并务必遵守它们。你要明白,你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 22 讨喜偏误

>> 结论: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 23 禀赋效应

>> 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所以要注意这种情况,当出现禀赋效应的时候,要能够意识到,然后理智对待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亲身经历让他了解了禀赋效应。年轻时人家提供给他一个利润特别丰厚的投资机会,只可惜他当时手里没有流动资金。要进行新投资,他必须卖掉他的股份,但他没有这么做。禀赋效应阻止了他。芒格就这样与一笔500多万美元的丰厚利润失之交臂了。

>>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亲身经历让他了解了禀赋效应。年轻时人家提供给他一个利润特别丰厚的投资机会,只可惜他当时手里没有流动资金。要进行新投资,他必须卖掉他的股份,但他没有这么做。禀赋效应阻止了他。芒格就这样与一笔500多万美元的丰厚利润失之交臂了。

◆ 25 团体迷思

>> 如果其他人意见一致,我的异议一定是错误的。”还有,人们不想做个有可能破坏统一意见的扫兴的家伙。毕竟你会为自己属于一个团体而高兴,异议则有可能意味着被隔离在团体之外

>> 结论: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

◆ 26 忽视概率偏误

>>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 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 27 零风险偏误

>>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

◆ 28 稀少性谬误

知乎一开始的邀请制,ch的邀请制,也是让它们流行起来的一个原因吧

>谷歌要推出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账户,它“很挑剔”,只有“受到邀请”才能注册,我非常想拥有一个——最终成功了。为什么呢?肯定不是因为我需要另一个电子邮箱(我当时已经有4个了),也不是因为Gmail[插图]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好,而只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它。回想起来我忍不住笑了:成年人是多么幼稚啊!

>> 谷歌要推出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账户,它“很挑剔”,只有“受到邀请”才能注册,我非常想拥有一个——最终成功了。为什么呢?肯定不是因为我需要另一个电子邮箱(我当时已经有4个了),也不是因为Gmail[插图]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好,而只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它。回想起来我忍不住笑了:成年人是多么幼稚啊!

>> 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 30 赌徒谬误

>> 结论: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 37 基本特征谬误

>>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

>> 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 38 错误的因果关系

>> 结论: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 39 光环效应

>>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世界级交响乐队就是这么选择队员的,他们让选手在一块幕布后面演奏,通过这样做来避免性别、种族或外貌影响他们的评价

>> 我衷心地建议经济记者们,不要靠季度数据来评价一家公司(这已经有股市解决了),而要更深入地挖掘下去。这样挖掘出的东西,并不总是漂亮的,但有时很有教益。

◆ 41 预测的错觉

>> 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假如他是雇员,如果他不断出错,他会失去他的工作吗?或者他只是一个自封的预测大师,靠图书和报告增加他的收入?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我希望媒体在发布所有预测时,一同公布被误以为是大师的人们的成绩证明。

◆ 42 关联谬误

>> 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 43 框架效应

>>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 46 自利偏误

>>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 科学证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对自己为伴侣关系正常运转所作贡献的评价都高于50%

◆ 47 享乐适应症

>> 研究证明,驾驶汽车的往返交通引起的不满最多,人们几乎无法适应。谁都不是天生喜欢来来往往,每天受罪。不管怎样,别墅对我朋友的快乐的净效应,怎么说都加不了什么分。

>> 我们也会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当一段恋情破裂时,世界就崩溃了。受尽折磨者坚信,他们永远不会再感觉到哪怕一丝幸福了——但平均3个月之后他们就又快活起来了。

>> 这里有一些科学的建议:(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

◆ 48 自我选择偏误

>> 如果从A到B的路程之间有10个红绿灯,你平均会碰到1个红灯(10%的概率),9个绿灯,那么以你的总行驶时间计算,你在红灯前度过的时间要高于10%。不明白?那请你设想一下,假设你是在以光速行驶,在这种情况下,你花在一个红灯前等候、咒骂的时间就是你全部旅行时间的99.99%

>>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 49 联想偏误

>> 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作决定的质量。比如,我们倾向于不喜欢送来坏消息的人。英语里称这种现象为“斩来使综合征”(Shoot the Messenger Syndrome)。信使与消息内容被联系在了一起。首席执行官和投资者们也有这种(无意识的)倾向,想避开这种误以为的送来不幸的人。结果,只有好消息能抵达上层,从而会出现一张被扭曲了的形势图。巴菲特对此了如指掌:他指示他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不要告诉他好消息,只告诉他坏消息——而且要直截了当地。

◆ 50 新手的运气

新手总会有人输,有人赢,这不是实力是运气,如果错把运气当做实力的话,在未来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赌场的赌客熟悉这一点,他们称这是新手的运气。在游戏的前几轮就输掉的人会倾向于退出游戏;而赢钱的人,就倾向于继续玩下去。这个幸运儿坚信自己拥有超过平均水平的能力,于是他会加大赌注——后来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倒霉蛋,也就是在概率“正常化”的时候

>> 赌场的赌客熟悉这一点,他们称这是新手的运气。在游戏的前几轮就输掉的人会倾向于退出游戏;而赢钱的人,就倾向于继续玩下去。这个幸运儿坚信自己拥有超过平均水平的能力,于是他会加大赌注——后来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倒霉蛋,也就是在概率“正常化”的时候

>> 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许你就是这个某人。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拥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该太骄傲(比如说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 52 双曲贴现

>> 第二个问题:你是宁愿今天拿到1000欧元还是一个月后拿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决定今天拿到1000欧元。这令人惊讶。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你同样都是必须多坚持一个月,为了多得100欧元。在第一种情形下你会对自己说:我既然已经等了一年,那我也可以再多等一个月。在第二种情形下则不是。因此,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 跋

>>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爱默生

>> 只是,这一本能行为在今天是不利的。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 简言之,有时我们会本能地作决定,事后再说明我们选择的理由。许多决定(关于工作、生活伴侣、投资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

(0)

相关推荐

  • 判断与决策7-前景理论:损失1000元的痛苦比赚了1000元更强烈

    前景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决策理论,是本系列的核心. 文章很长 因为内容很硬核 1 期望效用理论 在介绍前景理论之前,先介绍一下其他的决策理论.如果你对于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可以 ...

  •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

    短评:如果说<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这样的教材讲述的是心理学的"术",那么这本书则聚焦于心理学的"道"--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究竟 ...

  • 2.2 《这才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读心理学的书,做不纠结的人.你好,我是迟毓凯,欢迎来到我的<心理学私房书单课>.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科学的三大特性,以及弗洛伊德为什么不科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 ...

  • [读书笔记] 《大话设计模式》

    作者:程杰 前言 成为 诗人 后 可能 不需要 刻意 地 按照 某种 模式 去 创作, 但 成为 诗人 前 他们 一定 是 认真 地 研究 过 成百上千 的 唐诗 宋词. 古今 名句. 第 1 章 代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十八)の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 定义 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通常我们可以让一个全局变量使得一个对象被访问,但它不能防止你实例化多个对象.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十七)の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 定义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什么时候用? 当你需要访问一个聚集对象,而且不管这些对象是什么都需要遍历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用迭代器模式.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十三)の状态模式

    举个栗子 问题描述 上班的日子,上午状态好,中午想睡觉,下午渐恢复,加班苦煎熬.根据时间的不同体现不同的工作状态. 简单实现 Work /** * 工作类 * Created by callmeDev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七)の原型模式

    举个栗子 问题描述 要求有一个简历类,必须要有姓名,可以设置性别和年龄,可以设置工作经历,最终需要三份简历. 简单实现 简历类 /** * 简历类 * Created by callmeDevil o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六)の工厂方法模式

    栗子回顾 简单工厂模式: https://www.cnblogs.com/call-me-devil/p/10926633.html 运算类使用工厂方法模式实现 UML图 代码实现 工厂接口 /**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五)の代理模式

    举个栗子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小伙子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妹子,但是又不认识,也害羞不好意思主动去说话,于是拜托了同样在这个班的一个朋友去传递自己想要送的礼物... 代码实现 该模式就不上什么简单实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四)の装饰模式

    举个栗子 问题描述 可以给人搭配嘻哈服或白领装的程序. 简单实现 代码 /** * 人类 * Created by callmeDevil on 2019/6/23. */ public class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二)の策略模式

    举个栗子 问题描述 商场收银软件,营业员根据客户所购买的商品单价和数量,向客户收费. 简单实现 /** * 普通实现 * Created by callmeDevil on 2019/6/1. */ ...

  • 大话设计模式笔记(一)の简单工厂模式

    概要 一个好的程序猿/媛敲出来的代码应该是可维护.可复用.可扩展的,也就是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还没敲代码之前,需要事先考虑通过何种方式能够使自己的程序的耦合度降低,最基本的便是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