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如此调理
如果你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长痘痘、眼睛红肿、嗓子疼、胸闷烦躁等等问题,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用俩字概括:上火
兵来将挡,见招拆招。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灭火”。去火药、绿茶、苦瓜、菊花、莲子心……总有一个法子能搞定当下困扰你的症状。
不过,有这么一类人,虽然常年上火不断,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虚寒的症状,越是用性寒凉、味苦涩的清热泻下之物“灭火”,虚寒的表现越会加重......
如果你被这样的怪现象纠缠许久,那么就该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上热下寒的体质。
在中医的概念里,人体内的气血阴阳运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环一样。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正常情况下,心火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煦肾阳,人就不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腿脚冷等等;肾水借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不会因为心火亢盛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
上面描述的这个状态,中医称之为水火既济。说白了,就是体内气血阴阳的循环正常,能让该暖和的地方暖和着,该凉快的地方凉快着。
话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几分了,所谓的上热下寒,其实就是水火不济造成的结果。
上热下寒的人一般会同时出现下述一个或多个症状:
上热:口腔溃疡、舌疮、嗓子疼、牙疼、腮肿、流鼻血等反复发作。慢性中耳炎、目赤红肿、眼干眼涩、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
下寒: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腰膝酸冷,肤色暗沉,女性痛经,男性阴囊冰冷潮湿,手脚冰凉,特别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除了大家熟知的熬夜劳神、恣情纵欲、饮食生冷、露体受寒等因素之外,久坐久卧、缺少运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运动不足,经脉的运行自然会逐渐下降,接着会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该暖的地方又暖不到,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
针对上热下寒体质,可重点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
推腹揉腹、金鸡独立、跪坐等方法也都不错,方法也很简单,不妨日常有空就做。
若畏寒、四肢不温十分明显,泡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
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桂枝10克,制吴茱萸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
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不至于让人上火。
取肉桂6克,磨成细粉;小米150克,蒸至烂熟。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作主食吃。
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小米可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两者配合,同气相求,不仅能让上窜的火归位,还能补脾肾、助阳气,两全其美。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虚浮之火来说,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艾灸时,尽量少取肚脐以上的穴位,中脘除外(脾胃虚寒的人一定要灸中脘)。艾灸中脘、关元是不错的选择,神阙亦可(但是有些人常灸神阙会便秘,若有便秘可改灸关元)。
以上三穴可每日选择1-2个,施灸20-30分钟左右,灸完后一定要再灸三阴交、涌泉(最后施灸,不可缺少),以达到引火归元的作用。
具体的选穴和灸量,因人而异,一定要学会感受自己的灸后状态,时时调整,这个要靠自己了。比如有些上热下寒的人,灸中脘(中焦),关元(下焦)等中下焦穴位,虽然对缓解中下焦虚寒有作用,但如果瘀堵严重或是在心浮气躁时温灸,也可能会引起上焦(心肺)烦热加剧,感到不舒服。所以,一定要注意灸量,施灸时的心境和环境也很重要。
若总是灸后上火,需要暂停施灸,咨询当地中医师进行专业的调理。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