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很巧的是我刚好收到了我订的《国家地理杂志》的四月刊: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专刊,主题是《50年后,世界会更好/会更糟?》。
这本杂志很有趣,以至于我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专刊模拟了两种未来的地球,正面生机盎然,反面则是焦黑与混乱。从更美好的世界来看,替代农业、新能源、与水共生: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似乎找到了和地球和谐相处的办法;但硬币的另一面,改变世界的大灾难、核能的挫败、白色污染的威胁:1970年4月22日美国CBS播报了首次世界地球日的大型庆祝活动,但五十年后的2020年,前景似乎不太乐观。
*图源美国国家地理官网
如果你翻开前一半,会有一排小字告诉你不要太乐观,翻转杂志就会看见50年来人类的破坏;但如果你翻开另一半,也会有小字告诉你大可不必那么悲观。
有句老话叫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疫情的肆虐导致了大量的死亡、封城、社交隔离、旅游示警:经济活动降到最低点,国际都市空无一人,曾经繁忙的人类世界变得安静而空荡。但与此同时从欧洲太空总署发布的卫星观测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和意大利上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三个月内大幅度下降,甚至冰川融化速度都有所暂缓——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人类消失的这段时间以另一种方式直观的展现了出来。”所以今天想给大家带来一篇每年上半年发布的重量级的行业报告,过去的每一年这份报告都围绕着科技、人工智能、社交媒体,而今年可预料的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变化。
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著名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1995年,成功地将网景(Netscape)推入市场才使得她名声鹊起。1998年,米克被巴伦周刊评为“互联网女皇”后,逐渐被人们熟知。自1998年起,她每年都会在上半年对未来一年的互联网行业进行观察和预告,2009年,她在《互联网报告》中预计用户将主要通过移动设备来上网,传统PC笔记本将成为次要选择。短短一年之后,智能手机销量首次超越PC——自此她的报告被称为“互联网界的预言”。Mary在报告的开篇说道:“地震就像一个高速拉链,可以在一分钟内把大地撕开138英里的裂口——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就是这样。那场大地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冠疫情的高速传播/影响所带来的震撼具有相似之处。截至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自首次报告中国境外病例以来的第94天,全球有210万人确诊新冠肺炎,有14.5万人死亡。全球193个国家/地区中,有93%出现新冠肺炎病例,而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施加史无前例的社交控制措施——这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从原本的高速狂奔突然之间变得慢如蜗牛。周遭的生活变得禁锢起来,一切似乎都像是回到了另一个时代——除了能够通过流媒体技术全天候了解全球面貌之外。”第一步:从宏观上把握大格局、了解当下世界的特征和变化。❂ 举例:在任何时候,我都会建议大家从报告和综述性的论文入手,因为行业报告和综述性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把握当下的宏观行业格局。今天不管我们要怎么什么,都得先整体了解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才能进一步去分析每一个细节。学新传也是如此,这份报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大格局上的指引,而且是头一份疫情大背景下的行业动态,非常适用于2020年的互联网行业现状。比如作为宏观分析的背景:“正如Mary Meeker在《2020互联网报告》中预测的那样,疫情对互联网的影响已然xxx“第二步:从单个主题上挖掘行业关键词,并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 举例:在这篇报告中Mary提到疫情将帮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疗更好的落地,实现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医疗等「技术+医疗」的领域拓展。如果大家的储备足够丰富,那就会知道在去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就已经提出了智慧医疗等概念,而疫情直接助推了行业的发展。
第三步:摘录关键数据,作为素材、论据保存,可用于论述题的背景论证、事实论证和作为新闻评论的必要论据。
📺
一个提示:本篇报告都是美国人的视角与观点,存在一些国家特殊性和视角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尽可能在我的分析部分中加入我国的情况来综合分析,以此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素材和案例。
《报告》指出:科技行业及其创业者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价值创造,在新冠疫情中该行业继续成为市场的焦点。回顾美国过去10年市值增长最大的企业,它们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微软、亚马逊、苹果、Alphabet/谷歌和Facebook。并且最近三四个月的事件凸显了以数据为驱动的大规模前瞻性计划/执行的必要性,同时也凸显出现代技术的必要性。
技术狂热和技术决定论的声音才刚刚平息不到一年的时间,疫情又再一次提升了人们对「技术」的关注。大约在两年之前史安斌老师就提出过在全球化下可能会出现由技术科技公司主导的新一轮“再中心化”,这个论断放在今天来看已然合理。当我们被疫情绊住了脚步不得不保持现实社交距离时,虚拟关系将成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新链接——而技术与互联网公司作为新链接的主导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主导了世界的面貌。Mary其实给第一个趋势命名为「科学家/工程师/领域专家重新获得更大话语权」,但我觉得在除了专家话语会更受重视之外,话语权的更迭也势必是一大趋势:由政治话语转向社交/社会话语、由主流话语转向群体/个体话语:疫情期间的微博热搜、推特热词以及社交媒体的公共属性、在疫情期间所起到的作用——都在论证这一点。疫情发生后,面向企业的APP(移动聊天和协作平台)出现了使用量的激增。报告特别提到了视频协作平台Zoom。Mary Meeker 直言,“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款面向企业用户的软件,能够像视频协作平台Zoom那样,在三个月时间里活跃用户从1000万人增长到2亿人。在科技行业纪录册中,Zoom已经获得了一席之地。”报告指出,新冠疫情的影响相当于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试验,可能会改变员工在办公室进行工作的方式。许多人认为,在体验了一次强制居家工作之后,未来他们会逐步转向更加分布式的办公。在此基础上,新技术必然成为下一轮生活、工作与商业的主导。有趣的是,在过去的2019年,我从各种报告里看到各大媒体行业人员对技术唾弃一万次,然后在现在的2020年再见证他们的真香。这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背后其实也是人类与技术摇摆不定的关系。
第一个要点,我们要结合「钉钉」「腾讯会议」等企业app的应用来看。大概半年之前我们讨论起钉钉,还会批判式的思考钉钉这类办公性社交软件对人的宰制。但是从现在来看,如若没了钉钉这类软件,工作与经济的复苏必然会更加缓慢。事实上钉钉实际实现了多元的办公场景与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而这种「生活」与「工作」场景的交融,可能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场景崩塌与重塑——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合二为一,既可能是报告里说的平衡,也有可能是失衡。谁知道会不会从996变成always online。第二,我想讲一个被我们忽略了几百年的传播学知识点,即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般情况下真不会考,不过今年组织传播变了,互联网组织传播、尤其是借助各大办公软件实现的扁平化、碎片化的组织传播,或许会成为一个重要新趋势,和新考点。
《报告》认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正体现在各行各业:餐饮行业,本地餐馆从堂食转向了外卖,食品店的顾客从店铺采购转向了网上下单;零售行业,一些大品牌提升了在线服务或销售,本地商店在纯信息网站上售卖商品;教育行业,教培人员从面对面授课转向了按需服务和网络课堂;娱乐行业,家庭和消费者正在转向互联网娱乐;医疗行业,医生从面对面看病变成了远程医疗接待;互联网行业,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或首席技术官正在增加在云计算产品方面的IT开支。
这种转型早就开始了,z世代群体第一时间拥抱了所有的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不愿意改变的人站在时代的尾端固执不前。而疫情无情的打散了这份固执:没有健康码?那不好意思你不能进。不会直播?那你可能无法上课无法面试。拒绝网购?那你什么都买不到。这一波加速很有可能是全方位的,波及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行业的一场大规模数字化转型。毕竟前几天,一贯不用社交网络的德普,都在社交网络上发视频了。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猜测,这样被动的数字化过程是有利于数字鸿沟的弥合,还有会加剧数字鸿沟的扩大?我觉得都有可能,甚至忽然觉得上限效果假说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当我们的父母不得不开始网购、外卖、学习直播和刷抖音时,我们也在做同样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毫无精进:那我们和父母之间因为信息技术使用方式而产生的代沟还存在吗?在攻击人类的同时,新冠疫情也在攻击体制,让政府的陈旧、脆弱、低效等“现有症状”暴露出来。报告指出,希望新冠疫情能够成为推动力,对政府的科技和业务流程进行早就该实施的技术升级,让这些系统确保政府能够有效连接纳税人、选民和公民。比如新加坡利用WhatsApp、推特和Telegram向民众广播新冠疫情每日动态,以四种语言发出;韩国政府推出了“Corona 100M”软件,在用户100米范围内出现新冠病毒确诊人员时发出警告。这些都是发挥科技优势的成功案例。
这一点不仅针对中国和武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红十字的弊端、政府的唯业绩论和低效、地方媒体的体制化与喉舌、言论控制的弊端与民众情绪的爆发:这些顽疾都在这次疫情中充分暴露在了阳光下。虽然没有太大的调整,但也有一些良性的改变能被我们看见:虽然报告里没有中国的案例,但我们自己要记住:从丁香医生的实时监控平台到永远在「在看」置顶的疫情实时动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官方媒体的及时辟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个革新的序曲。这次疫情暴露出美国医疗系统的许多结构性问题。自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疫情以来,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几乎未能变得更好,科技和创新并没有影响到初级治疗中病人的历程。在美国的初级治疗中,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周期被重复了5亿次,流程为:患者看医生(这在疫情期间可能扩大传染)——医生主要通过外露的症状进行诊断——医生让病人回家保持观察——病人自己康复或病情恶化直到被送入急诊室。报告指出,受这次疫情影响,医疗场景“去医院化”的趋势将会加速,同时这一变化也将赋能病人以“消费者”的权力。远程医疗、快速即时诊断、自动化AI等科技与医疗保健的结合的“创新趋势”将进一步加速。
在2019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就指出,技术的普及会带来许多新的体验,更多生活化的场景将进一步落地,而“互联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谁能想到短短半年,报告预测的未来就已经快速到来——线上挂号和在线问诊成为常态,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问诊与大数据的病例联网,势必将构建一个更加数字化的医疗生态。但一个悲观的推测:这样的医疗生态,一定不可能惠及每一个人。在所有国家都是如此。·腾讯科技《互联网女皇报告:新冠疫情过后,世界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