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简单超实用
练习太极三阶六步:
第一步,学架子,第二步,调架子,这两步可以称为招熟阶段;第三步,正架子,第四步,定架子,这两步可以称为懂劲阶段;第五步,活架子,第六步,用架子,这两步可以称为神明阶段。
“
第一步,学架子:
学架子应该是比较简单的阶段,学架子需要用心仔细体会架子的衔接,可以正反练习,不能急于求成,一天学习几个动作,学了这些动作可以反过来将这些动作还原练习,易于熟练掌握动作。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太极的一些基本要领,多看书。
”
第二步,调架子:
调架子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套拳,学习可能一两个月甚至快的一两个星期就学完一套拳,但是调架子可能需要至少一两年,才可能调顺我们的劲路。我学习陈氏老架一路只用了十天,调架子用了两年,还在调。调架子,需要调盘子,调劲路,寻找根劲,调身法等等,这阶段更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多了解拳理拳法。
“
第三步,正架子:
个人觉得现在只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能够说到了这一步,需要正架子了,单个单个动作对着镜子练习,要求周身劲整。
”
第四步,定架子:
架子定下来了,劲顺了,周身能够很好的松下来。具体体会以后慢慢分享。
第五步,活架子:
第六步,用架子。
目前个人看到的公园里面的老拳师们,多半是走完了第一步,需要走第二步,然后觉得自己的架子可以了,就没有用心去调架子,然后继续学习新的拳架,一套拳没吃透,又学习新的拳或者剑扇等。
这种练法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健身锻炼上,难得出功夫。练太极需要一步步的慢慢进步,有恒的练习,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拳在精不在多,重悟不重新。
太极拳与民俗
在中国武术中有一些拳种包含有很丰富的民俗特征,一些民族武术项目更是如此,太极拳这方面的特点好像不明显?
太极拳最大的民俗特点是她的民族性。太极拳在传播上打破了单一的地域性。在全国各地均衡发展,一些拳种还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此地域民俗的成分也就更大。太极拳的民俗特征则具有中华文明的广泛性。“中国”的标识更重些。她的结构上是开放的,从一开始就是,才有各种流派的形成,一个拳种中有这么多的著名拳师、有影响的流派的不多见。
比如说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不论是从文字记载上考证还是从一些文物图片上看,与一些古代的图腾、祭祀有些渊源关系。而太极拳动作在京剧等地方戏剧、杂技舞台上的应用也与民俗融合一体。
太极拳的娱乐性
在现代武术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武术的功能概括为“防身、强身、修身”三大作用,太极拳是不是这样?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有一个贯穿这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娱乐”。对此我们应有足够重视,要理直气壮地对待这一问题,武术包括太极拳不应是沉重的东西。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它讲一个观点,认为现代社会一切有发展的企业经济项目、文化项目都应有娱乐性,称为“娱乐经济”。发展太极拳不应忽视其娱乐作用。
可以高高兴兴地练,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看。太极拳具备多种娱乐元素,比如技击上,太极推手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形式,圆转走化中蕴含无穷乐趣。太极拳套路配上音乐,就可以视觉、听觉、生理、心理上的多重享受。当然这里有个适宜的问题。最近有两个例子使我很感兴趣,一个是我看到一部美国惊险电影,在其中一场紧张的街头追击中,突然有意识地插段太极拳集体练习镜头,使紧张的节奏骤然变调,并有文化差异感,产生了一定的喜剧效果。另一个是一位世界著名摇滚歌星在亚洲一个国家演出时,专门邀请一位中国著名太极拳老师教他打太极拳。之后,他在本人的摇滚演唱会中,特意表演太极拳,以“静”衬“动”,“东”、“西”合壁,效果奇佳。为此我倒有个想法,能否使太极拳成为新世纪的一种时尚运动,使大量的年轻人学习她?这大概一定程度上也要看我们对太极拳娱乐功能的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