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树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肖兴志

每周五的“小盐粒适融课程”是学生最期盼的学习时光,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体系,“小盐粒适融课程”主张:适生命之理,融生活之道,意在联结教育与生活,万物与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真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鲜活的养分,真实的教育促进真实的成长。

因此,走出教室,学生与校园一草一木的美好际遇,就是最美的课程。

真实情景中发现真实的任务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五,“小盐粒适融课程”时间,学生如快乐的小鸟跟着老师来到桂花园——当天的任务是要通过劳动让桂花园变得更美。而要着手改变环境,就得先发现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号召大家用美的眼睛,发现这个区域的不美之处,并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来解决。

一组发现天空有很多乌云,不美;还发现花园上方的电线有些杂乱,不美。他们准备将杂乱的电线加以整理。三组发现地上有垃圾,不美,决定把垃圾清理干净。四组发现桂花树长斜了,不美,提出请园艺师帮助……

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开放地讨论,并逐渐认识到:美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美。最终民主表决后,全班决定解决四组提出的问题:将倾斜的桂花树矫正变直。

这样的课真正还给了学生,让他们针对生活现象自主做出评价,通过多元的审美标准讨论,感悟出审美不仅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兼具共性的标准。

在真实场景中筛选问题,是问题提出的一大难点,只有让学生去自由选择、自主判断,才能在实际的经历与锻炼中提升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才能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向着无限可能的远方前行。

真实探究丰富学生的智慧营养

解决方案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与推测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而判断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

十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里,学生有的围着手臂粗的桂花树找窍门;有的抱着树摇晃;有的用手刨树根;有的像蚂蚁移山似地移动;有的像猴子捞月般地拉。如此天真烂漫的活力景象令路过的教师忍俊不禁。

到底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又进行了一场激烈讨论后,提出三套方案:一是把树挖开重新栽直;二是参照街边绿化工人植树的方法,用几根杆把树撑直;三是用绳子把树拉直。

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每个方案依次进行论证。找出优点和不足,最后选择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比认真,通过认真分析、反复商讨,最后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即用撑杆的方法,把树干撑直并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干慢慢会长直……伴随着下课铃声,智慧“众筹”也平稳落地。

整节课中,教师摒弃了直奔主题式的教学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经历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观察、尝试、实践、论证、选择,并最终解决问题。那些逾越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看似高效,却违背了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虽很快得到了结果,却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为学生打开探索的天地,让他们动手实践、试错改错,增加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真实的体验,反而能助力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

正如人的成长,不可跳过懵懂的少年直奔成熟的中年一样,过分追求结果的教育往往欲速不达。

真实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星期五,还未到上课时间,学生已经排好队等待了。热心的家长送来支撑木,教师也从木工房借来足够多的锯子、锤子、钉子。按照学生分组,分别确定为材料组、施工组、矫正组、测量组,并分配相应的任务。

测量组在研究中用上了他们自制的测量工具——土制铅垂线:一根绳子的一端绑着一块小砖头,另一端绑在树干上——就像工人修房子砌墙的操作,这源于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在劳动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其他小组在经历多次圆柱形支撑木容易滑移的失败后,悟出是因为与地面接触面太小的缘故,于是齐心协力将支撑木两端锯成斜面——教师告诉他们,这是中学才能学习到的“通过增加接触面增大摩檫力的原理”,学生为自己的发现有了科学依据欣喜不已。

最终,小树、地面、支撑木构成一个完美的三角形,小树一下子站直了,亭亭玉立于桂花园中。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往往成为教育的弱场域。实际上,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也将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学生全程参与解决问题的真实劳动过程,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无法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做中学”,劳动为打破学科边界的桎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真实体验感悟生命的成长

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轻轻地问了一句:“孩子们,你们觉得小树现在疼吗?”

学生面面相觑,队伍一下子安静下来,随后又议论起来,“疼,小树本来是斜着长的,一下子被强行推直,肯定很难受”。

“那我们拆了钉子?”

“不能拆,因为小树长弯了,就相当于有了缺点,我们在帮小树改正缺点……”

“就像我一样,改正缺点的过程有时是比较难受的,我想小树能克服。”

经过认真的思索与热烈的讨论,学生与小树共情,从对小树的矫正思及自己在成长中改正错误的过程,纷纷表示要向小树学习,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同小树一起成长。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与小树依依惜别,但他们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仍将继续陪伴彼此,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长故事继续下去。

学生的成长就像小树一样,我们只需要浇灌与扶助,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节律。教育既要拓宽生命的宽度,促进全面发展;又要延展生命的长度,做到面向未来。

真实的课程促进真实的成长,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与经历就是滋养生命的最美课程。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

  • 倾听、串联、反刍是执教之道

    日本佐藤学教授<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讲到了教师滨野的课堂上,孩子之所以能够与同伴频频展开讨论,能够反复回归文本阅读,并不断把讨论引向深入,原因是教师的倾听.串联.反刍成为 ...

  • 参加“2050”大会感悟之四-陈小树和她就读的minerva大学

    " Minerva是一所世界性大学,也是一个"概念大学","个性化.在线学习.终身支持"等特点,让我们对它仰慕." 在这次2050大会上,我 ...

  • 教师的测验频率、即时反馈,该工具应成为教师教学课程的一部分

    教师的测验频率.即时反馈,该工具应成为教师教学课程的一部分. 共识"仅仅是靠亲身经历来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加上第二种成长方式,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如果你站在 ...

  • 西安打算将有关烟草烟雾危害的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为了创建无烟环境,减少吸烟的危害吸烟对公共健康,保护公民的健康权以及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城市,27日<西安市吸烟控制条例草案>已提交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初步审查.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一

    微表情概要 持续时间 普通表情(也叫宏表情,表情)持续时间为1/2-5秒. 微表情持续时间不到1/5秒. 埃克曼贡献 面部表情所要表达的情绪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手势等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文化.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二

    情绪与情感 产生 情绪与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需要,引起消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总结三

    微表情特征 自动连:在情绪和非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自动动连接,如当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会自动的向后躲,脸也变得扭曲,但不会自动地说某些话. 难以控制:人们控制非语言行为比控制语言行为更困难. 显现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 四

    微表情识别线索-身体微反应 冻结反应 表情形态 睁大眼,皱眉,面部僵硬: 深吸气,屏息,放慢呼吸: 身体呆住不动:双手拉住, 背手,插兜,脚并拢等. 表情意义 意外·拘紧 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五

    微表情识别线索-非语言行为形态意义 非语言行为识别线索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表情.动作.颜色.姿势以及副语言行为等等. 当没有条件去证实说话内容的时候,观察者会对非 ...

  • 耶鲁大学《心理学与美好生活》课程的10个洞察

    你快乐吗?快乐两个字,也许是人生最难的功课之一.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快乐,但多数时候,压力和焦虑却如影随形.就连看似「人生胜利组」的美国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的学生,都对「如何快乐」的答案趋之若鹜. 耶鲁大 ...

  • 【幸福教育 车辆小学】STEAM课程崭露头角

    STEAM课程 崭露头角 2021年5月8号上午,西安市吕选宁"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暨沣东新城车辆小学信息技术梁栓牢"名师+"研修共同体课程研讨活动在车辆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