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竞赛题(中)

这道题难度还可以,算是中考普通二次函数压轴类型

(1)根据△AOB的面积和点B的坐标,

可以搞定A的纵坐标

当然,这里还是需要讨论一下A是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

但是,到最后会发现A只能在x轴上方;

搞定A的坐标之后,

结合A与B的坐标代入解析式

求出a和b的值,

则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

a=1/3

b=-2/3

(2)第二小题很明显就是求抛物线上的某一点,到一直线距离最短的情况,

这里介绍两种方法:

方法一:有了抛物线的解析式,那么假设P的横坐标为m,则可以很轻松表示出P的纵坐标,

同时还可以得到直线L上纵坐标与P相同的点的横坐标,假设这个点为Q,

则PQ的长度可以利用关于m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而同学们如果在纸上画图,或者能够想象出图形的话,

就会发现点P到直线L的垂线,刚好与PQ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那么就能根据三角函数求出这个垂线的长度,当然还是用m的代数式表示,

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代数式是一个二次函数,

那么要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先化为顶点式,

然后轻松解决当m=?时,这个垂线最短;

同时搞定点P的坐标;

方法二:直线平移法,

将直线L进行平移,平移至刚好与抛物线有一个交点时,假设平移后为直线L'

则L和L'之间的距离就是要求的最小距离,

那么我们只需要假设平移后的L'解析式,假如向上平移了n个单位,

那么只需要在L的解析式后面加上n即可,

然后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形成二次方程,

由于只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0搞定n的值,

再次将n代入方程解出对应的x即为P的横坐标,

有了P的横坐标即可解决纵坐标,

然后利用P的坐标即可仿照方法一搞定P到L的距离,

或者利用未来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

具体的解题过程就不提供了,掌握住方法的同学肯定无压力了。

那么加假设

(0)

相关推荐

  • 七下数学必考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考试题中分值约为3-4分,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难易度属于易. 考察主要内容: ①考察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特征 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球函数的值 ③考察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 ...

  •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析:二次函数与矩形的位置关系

    函数题含参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内容选自2020年吉林中考数学压轴题.题目涉及矩形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产生了点坐标取值范围的讨论,题目比较少见,可以了解一下. [中考真题] (2020·吉林)如图, ...

  • 每周中考题:初中数学竞赛题

    如图,已知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过P分别作边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若AP⊥MN,证明:AP=MN或AP⊥BD: 看到这道题要证明的结论,有没有感到很崩溃,证明一个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 ...

  • 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常用公式总结,收藏就赚到!

    GUIDE 导读 初中数学虽然没有高中那么复杂,但是知识点还是比较琐碎. 很多人学起来得心应手是因为对该阶段的数学有章可循. 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一下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常用到的公式,希望对同学们有所 ...

  • 初中数学课堂中讲解技能的更新与应用

    摘 要:讲解技能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在新课程下出现了对讲解技能漠视的现象.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浸润下,对初中数学课堂中讲解技能 ...

  • 初中数学旋转中的模型总结(下)1、等腰直...

    初中数学旋转中的模型总结(下)1、等腰直...

  • 初中数学——圆中常用的定理和模型、反比例...

    初中数学--圆中常用的定理和模型.反比例模型.二次函数总结等(经典) 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统称圆幂定理).托勒密定理.三角形内切圆切线长公式.四点共圆判定方式.反比例面积.平 ...

  •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中特殊三角形与特殊四边形问题解析

    二次函数中特殊三角形 考点分析: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的综合解答题一般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 1.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  2.特殊三角形的存在问题包括等腰等边和直角三角形. 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压轴题最后两道上, ...

  • 原创:初中数学竞赛题引出的一波三折

    如图,在Rt△ABC中,∠BAC=60°,∠ABC=90°,AC=10,现将Rt△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DBE使得DE正好经过点A,连接CD,求CD长度: 题目并没有什么难度,其 ...

  • 初中数学竞赛题x³ y³=980947求x y的平方根(末三法、超级棒)

    初中数学竞赛题x³ y³=980947求x y的平方根(末三法、超级棒)

  • 初中数学竞赛题

    分析: 这道题条件看着比较简单,但是却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运用题中的条件找到突破口: 已知的条件是E为中点,AB和AE的关系,以及BD的长度,还有圆的半径已知,根据半径和BD的长度可以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