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赏析:偏头痛错用辛散 节选自 贺...
节选自 贺学泽《医林误案》
[医案5]赵菜,男, 52岁,社员,初诊: 1977年6月22日。主诉右侧头痛时作时止已三年。痛时先感右眼珠酸麻发胀,视物闪光,旋即右太阳穴骤起掣动,有如鸡啄,继之头痛暴作,如锥直入,痛连目系,甚则上攻巅顶乃弥散到整个头部。短则半小时而骤消,长则数日绵绵不解,或每日数发,或数日一发,发止无常,怒则增剧,疼解-如常人。无恶心呕吐,无家族史。迭经中药、西药、针灸等治疗乏效。此次又因事挫伤郁怒而触发,连续痛达二天。纳佳,二便如常。检查形体壮实,口鼻无殊,血压100/80mmHg, 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诊为血管性偏头痛。考虑此病郁怒触发,痛势较剧,久病不愈,痛处固定,属肝胆风邪上攻,病久邪入于络,经络瘀阻, 郁而为痛。故治以温通上达、搜风镇痛,辅以疏肝解郁、疏导经络。方用散偏汤加味:
川芎 白芷 白芥子 生白芍 香附 柴胡 李仁肉 甘草 黄芩
二诊: 6月24日, 患者精神甚差,抱头诉痛,谓服一剂后头痛反剧,续进二剂则头痛如劈,眼眶如裂,烦躁面红,坐卧不安,遂不敢再进三剂。细察病证,乃知痛作除了郁怒触发之外,并与下列诱因密切关联:一是患者常年腰痛、腰酸、头晕少寐,凡腰痛加重,夜寐恶劣,头痛随之而发;二是其痛遇热则发,尤以日光照射下痛势鸱张。三是痛时面红目赤,颞部青筋隆起怕热畏光,以致闭目不敢再张眼。审证求因,原由肾阴亏损,肝木失养,木郁化火,上扰清空所致,故前投-一派攻窜辛散之品病反加剧。遂改拟滋肾平肝、潜阳熄风法。
处方:
生白芍 钩藤 生地 桑叶 甘菊花 竹茹 浙贝 茯苓 生石决 珍珠母 川牛膝 甘草
三诊: 6月27日, 患者精神欢畅,言上方服一剂,当晚头痛显患,三剂后头痛若失,腰痛大臧,夜寐良好,
舌脉如前。厥气得挫,肝风已平,乃减钩藤半量,去桑叶、竹茹、浙贝,改赤白芍,加桃仁以助化瘀通络。三剂。四诊: 12月10日, 五个月来头痛未发,惟感腰部胀痛,悠悠不举,头晕少寐,舌乃红,脉细小弦,拟予早晚吞服杞菊地黄丸,以固其本。
[辨析]此案记述较详,但其辨证要点在头痛遇热则发,发时面赤恶热,郁怒则增剧,平时伴腰疼头昏少寐,舌偏红脉弦等五个方面。初诊虽然对头痛部位、发作时间、次数等作了详细询问,但由于在收集病史体征方面失于重点,只抓住郁怒痛增和舌红脉弦两个方面,没有把握住患者平时腰痛头昏少寐等肝肾阴虚体征和遇热则发、发时面赤恶热等阴虚阳亢征候。拘泥于验方散偏汤治偏头痛,升散之药致上亢之阳更甚,故药后头痛如劈,眼眶如裂,坐卧不安。
《景岳全书●头痛》日:“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以清降,最忌升散”。《丹溪心法.头痛》亦云:“头痛多 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此病史三年,其痛剧烈,阳亢见证明显,温通上达之剂实不能用,而平肝潜阳之羚羊钩藤汤则恰中病机,故服一剂病瘥,三剂若失。
[体会]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与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散偏汤与羚羊钩藤汤从现代药理分析对比,两方皆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但散偏汤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而羚羊钩藤汤具有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兴奋与镇静,辛散与潜阳,均属阴阳互相对立。机体功能紊乱总属于阴阳失调,治疗须以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即《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