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经】方伟|序

走 进 诗 经

【序】


  甚矣哉,《诗》之难治也。周太史取之民间,被之弦管,施之庙堂,但闻其声而不闻有解其意者也。孔子授徒,教之以诗,曰:思无邪,未闻其解何以思无邪也。秦一六国,有蔡人李斯上书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余每念及后来暴君效尤,坑焚不已,恨不能唤子胥复来,鞭秦皇之尸而扬李斯之灰也。秦火秦坑,致令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而仲尼之徒传《诗》之脉遂断,《诗》遂不能治矣。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乃有毛公传《诗》,有大序焉,有小序焉,其间多穿凿附会,三岁童子亦知其迂矣,然经汉末郑康成笺注,遂为不刊之论。其后解《诗》者多,或宗序,或疑序,杂说纷起,莫衷一是。故余叹曰:《诗》之难治也甚矣哉!

  洎乎晚清,余本家方玉润公乃作《诗经原始》,“原始”云者,“原诗人始意也”。玉润公平生踪迹遍天下,博学而多闻,治学亦严谨。其解《诗》也,时有卓见。余未得此书前,多于他书见所称引,皆与余意暗合,遂坚志而购此书。及购得,朝夕把玩,觉其间亦有牵强附会者。兹略举数例以明之:《周南。汉广》乃失恋之歌,其乃袭汉儒陈说,谓为“验(文王)德化之广被也”;《召南。摽有梅》,本女子求嫁心切,其乃曰“讽君相之求贤也”;《召南。小星》,本小臣自伤其劳,“夙夜在公,寔命不同”,怨声可闻矣,而其乃曰:“小臣行役自甘也”;《野有死麕》,本野合之词,本家公竟解为“拒招隐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穿凿附会处,更不下于汉儒也。故余益叹曰:甚矣哉《诗》之难治也。如我本家公之博闻,严谨,有识,敢于有所发明,甚而至于以“原诗人始意”为己任,及其书出,亦不能尽得“诗人”之“始意”,复不能尽掩后生如我辈嗤嗤之笑口也。欲为《诗》,难矣哉!

  虽然,余既读《诗》,必有所欲言也。余初购《诗经原始》,乃欲于本家公处尽得“诗人始意”,及购而读之却不能得,乃欲自立其说。余昔年在论坛,曾有《走进诗经》一讲稿,乃是论坛欲办讲座,余因听将令,匆忙草成,故甚浅。今著《走进诗经》,乃将《诗经》分门别类,仿王曙先生《唐诗故事》体例,将周初至春秋时期一段社会史实稍加演绎,分类使其易懂,故事使其有趣。至于繁琐考证,历来陈说,一般不取。书成,冀有益于后学之好《诗》者者也。

  昔东坡公在黄州,作《易传》、《论语说》等,书成,抄寄于文潞公,自云“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余自去年去国南来,学生在侧,待我如家人。所在之所,人待我亦甚优渥。所劳甚微,而多闲暇。且余前此还乡,已递辞呈于有司,批复在早晚之间,余坐食廪粟而不服其劳,不复有尘忧矣!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年臻半百,时不我与。故余遂动治《诗》之念,亦是“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之意也。前年作《论语新编》,虽无所用,而暇时自读,颇有收益。今再治《诗经》,亦冀其于自读也有益,于后学之喜《诗》者欲入其门也易。吾岂敢效儿女子怀功利之心,妄自亵渎圣贤经典也哉?

  夫《诗》之难治,吾知之矣。博闻如吾家玉润公,且贻我笑,不知我书之成,更贻笑于何人也。

【前 言】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终于将305篇《诗经》大致给分解开来。最初分的很细,后来又加以合并,基本分为这么几大类:一、史诗类;二、诸侯类;三、庙堂类;四、祭祀类;五、宴饮类;六、怨刺类;七、征役类;八、恋歌类;九、婚姻类;十、生活类(都是暂定名)。这个分类并不准确,将来在编写演绎的过程中,随时会根据需要再做调整的。

这十大类的排序,史诗类在第一是无疑的,因为它是周朝兴衰的大纲。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庙堂、祭祀、宴饮等这些直接记载周王、周贵族日常政治生活的诗,但这些诗大多枯燥冗长,初步计划往后移。诸侯类的,是大纲后面的小纲,应该排在第二。然后应该是恋歌、婚姻、生活、征役、怨刺等等这些生动活泼的诗歌。

在决心要对《诗经》动一番脑筋时,我才知道自己并没有读懂《诗经》。我上师范,因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入学很晚,学校又急于把我们撵滚蛋,所以在校学习时间很短。哲庵先生给我们讲《诗经》时,只大略介绍一下《诗经》的概况,然后挑些名篇加以讲解,课堂上讲的不过十来篇。其它,都是我自己看的。有的诗,如雅颂部分,当时也不怎么感兴趣,扫一眼就过去了。我还以为我对《诗经》比较熟哩,今天才知道,好多都没有读懂,归类也是“胡子吹喇叭--毛鼓(估)”。唉,从今而后,我再不敢说我是读书人了!

可怕的是,要真正的来治《诗经》,我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够。因为先秦的好多部书,我都是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真正读通。还有的书,比喻《易》,我根本就不感兴趣;《书》,还是那样的“诘屈聱牙”。包括《左传》,也很难说我就读得很熟了--这些都与《诗经》息息相关。更要命的是,我还有好多的知识盲点,譬如:古代天文知识,譬如干支纪年记月日,譬如,古代历法知识。少了这些知识,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经》。就象我前此在那篇文言序里面感叹的:欲治《诗》,难矣哉!

我曾多次发这样的感叹:我这个年纪(50岁)上下的人,或者干脆这么说,建国以后出生的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当然,仅指国学)。大师,更是做梦!因为,我们错过了人生最佳的学习时间。古代学童,一般6岁发蒙,到10或12岁,已经基本把国学原典背的滚瓜烂熟了。可是我哩,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基本就念了两句话:一是某某万岁,二是某某主义好!等到了20岁左右,有机会接触国学,想学一点东西的时候,可惜,大脑已经萎缩,库容变得小的可怜,已经装不了几滴水了。到了后来,再看书就是前面看后面忘。有几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偏偏不服气,今天这里登坛,明日那里设帐,可怜,被人讥为“一分钟一个错”而不自知。现在,这几个“学者”该清醒一点了吧?有的被掌掴,有的被炮轰,有的遭抗议,以致出门讲学要请大批保镖,呵呵,下课了罢!--这不是他们智商有问题,而是他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早先是文化禁锢,后来是经济冲击,整个社会变得肤浅而浮躁,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学者,遑论大师!

我知道我的浅薄是很早的事。1992年秋,我到郑州拜访林从龙先生,晚上就住在他家。当天下午,来了一群诗界同道,现在能记住名字的有:郑大的杨嘉仁教授,还有一个叫李正权的老先生,还有一个湖南的女孩。当时新一期的《中州诗词》初印出,大家正看。那位女孩认不得“枨触”的“枨”,认不得“床笫”的“笫”,问林老师。林老师指着我对她说,“你问他吧”,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小儿科了。李先生就问林先生:“这期有方伟的作品吗?”林说有,就把我的一首《木兰花慢·远望》找出来给他看,那首词是:

登高舒望眼,沧海外,是瀛洲。叹四十三年,一衣带水,不送归舟。思故国,不可见,但斜晖脉脉水悠悠。秋尽季鹰未返,春来王粲登楼。

杂花生树鸟声幽,盛世管弦稠。况吾党推诚,元戎定计,两制同收。劫波远,兄弟在,愿相逢一笑泯恩仇。双剑何时合璧,中华一统千秋?

李先生看过,自然很高兴,在他,一个七十多岁的人,看我,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能写到这水平,他可能很意外。于是就问我:方伟,你对我说,你读了哪些书?我一时支支吾吾,不好乱答。他就考我。一会儿《诗经》一会儿《尚书》,有我答着的,有我答不着的,弄得我的脸一道儿红一道儿白,“好似开了个彩帛铺”。我这才知道,若论学问,我和这些老先生相比,还差着天壤的距离哩!

再过两个月,我就要过五十岁的生日了。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也不足畏也已”!我想把《诗经》整理一下,并不是想有什么“闻”,年轻时都不“闻”,老了还能“闻”到哪里去?做点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情吧。我虽然学问很有限,但我会很小心,我会尽量不出错。我会避开我不懂的地方,我不是搞考据索隐,我也不想去搞探幽发明。我只是想把《诗经》按照一个比较清晰的顺序加以排列,大致归个类,让想读《诗经》的年轻人能弄清它的脉络,同时,我把《诗经》所涉及到的故事,从《左传》、《史记》等书里面掏出来,使《诗经》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便于年轻的朋友更乐意也更容易走进《诗经》。

《诗经》时代,是一个高度礼制化的时代。我一直不承认后来蹩脚的历史学家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的划分。那个时代,确实有活人殉葬,但我怎么感觉,那时的统治者大多都很高贵,守礼,有修养。那些宴饮祭祀的歌曲,千载之下,犹使人如坐春风。无怪孔子要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诗经》时代,是一个高度自由的时代。那时的朝野间,到处弥漫着自由的空气。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言论是自由的,行为是自由的。那时的人们,敢爱敢恨敢怨敢怒,一切都来得那么率真,那些恋歌至今读来还是那么浪漫热辣。那个时代,令人神往。

《诗经》时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那时的人们,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那么多才而智慧,善于表达。不仅庙堂之乐那么高雅,便野老村氓贩夫走卒妇人处子引车卖浆者流,一开口即成经典。我生长于楚乡,那里民风犹古,多有山歌樵唱,和《诗经》比,后来的民歌怎么那么粗俗啊。《诗经》的成就,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游的一片大海,而不是人们所谓的源头。源头,是很小的,止可“滥觞”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哪里?在原始歌谣里,在《尚书》“五子之歌”里。这个源头经过一千多年的流淌,流到《诗经》时代,已经汇成万顷汪洋。李白、杜甫,也只是在这片汪洋里舀取了一勺之水而已。

《诗经》,一幅不可再版的精妙绝伦的岩画;

《诗经》,一曲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

《诗经》,一座令后来无数才子穷尽心力而仍高不可及的艺术丰碑!

虽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的读书人已经选择用别样的方式来消受人生,但在古老的田塍里殷勤守望的年轻人,应该还有。如果你对《诗经》和我一样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尚未窥见其宫室之好,那么,我们握手,我们一起《走进诗经》。

(未完待续)

————————————

————————————

(0)

相关推荐

  • 采葛(读唐诗日课87/100)【2月6日】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此诗表达了友人间真挚的思念.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

  • 20180

    笔记 <中国文学十五讲> --周先慎 ◆引言 >>人类有思想,讲情操,能审美. >>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依靠的是艺术感染力,是一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候说不 ...

  • 【走进诗经】方伟|(十五)小结

    耗时许久,总算把从周的始祖后稷到平王这一段的历史,作个大致的梳理.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武王之前,即: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主要是这几个君王(当时他们或许不可以称王):二是武王以后:周公 ...

  • 【走进诗经】方伟|(十四)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十四)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平王东迁与周室式微 上一章,说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引起申侯的强烈不满,联合犬戎攻入镐京,"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这一年,是公元 ...

  • 【走进诗经】方伟|(十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十三)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好色亡国的周幽王 前面,我用了两章的篇幅来写周宣王,我希望大家能对这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君王有多一些的了解.如果他的继任之君克绍箕裘,也许,周王朝的历史可以重写.然而 ...

  • 【走进诗经】方伟|(十二)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十二)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周宣王的赫赫战功 上一篇说周宣王励精图治.其实,宣王中兴,更主要体现在他的敢于对四夷用兵.司马迁写他的武功一笔带过,然而,<诗经>里面关于宣王时期的战争题 ...

  • 【走进诗经】方伟|(十一)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十一)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励精图治的周宣王 上一篇说周厉王因为与民争利及弭谤,导致了"国人暴动".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过去认为,这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qu ...

  • 【走进诗经】方伟|(九)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九)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昭王南征和穆王巡游 公元前995年,周康王崩,其子瑕即位,是为昭王.司马迁是这样论述昭王的:"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

  • 【走进诗经】方伟|(八)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八)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周王朝的鼎盛时期"成.康之治" 上一篇写的是周公.周公辅佐成王.东征平叛.营建东都.制定礼乐.尤其是制定礼乐,使他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他也由此被孔 ...

  • 【走进诗经】方伟|(七)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七)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文治武功集一身的周公 公元前1043年,结束一个旧时代,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周武王去世了.武王去世时多大年纪?有人说,文王十五岁生武王,文王九十而卒,那么,武王即位时就是七 ...

  • 【走进诗经】方伟|(六)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六)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武王的分封与都镐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先弄清楚武王之后的西周世系.因为东周平王以后的王,<诗经>中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平王以后的东周世系,可以不管.但西周的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