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那些住在胡同里的豪人竟然是。。。
北京这地界就招人喜欢,
很多名人也在这里留下了生活印记。
话不多说,
小编这就带您去一探究竟!
“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枣树”,鲁迅曾在《秋夜》里这样记录他的院子。
1924年,鲁迅搬至到北京西二环的家,直到1926年8月为止,鲁迅一直在此居住。鲁迅在北京十多年,先后住过四处地方,这里是他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处住所。也是在这里,鲁迅先生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老舍在北京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其中在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居住的时间最长,直至辞世 。
每逢深秋,院中枝头缀满金黄的柿子,因此老舍将小院命名为“丹柿小院”。
齐白石老先生自1919年第一次来北京,到1957年逝世,先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北半截胡同、法源寺、前门外西河沿排字胡同、陶然亭附近的龙泉寺、石镫庵、三道栅栏、高岔拉(后改称高华里)1号、跨车胡同15号(今13号)、地安门东不压桥附近的雨儿胡同等十几个地方住过。而居住时间最长的,就是跨车胡同15号。
而当年之所以在跨车胡同13 号购买住房,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清净。
1917年至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在此,也是在这里参与策划了“五四运动”。
这里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此院占地面积716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1961年梅兰芳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
刚解放时候,茅盾在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后来因为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茅盾与家人便找到了后圆恩寺的这一处房子。茅盾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从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这十年,曾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的时间最长,自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有四个年头。
1963年10月,郭沫若搬至此处,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
这里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政王府花园。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已经荒芜凋敝。后周总理受委托,筹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宅,于1961年将这座王府花园整饬,并在原有建筑迤西接建了一座两层小楼,筑成了一座优雅安适的庭院。
谭嗣同故居这里原是湖南浏阳会馆,也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
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
在北京,程砚秋的故居有10余处之多,位于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的小院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程砚秋1937年搬入,到1958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伯驹定居北京,原住海淀展春园,后迁居后海南沿。
自1953年买下后,张伯驹一直在此居住到1982年逝世。
叶圣陶故居位于东四八条中部,东邻朝阳门北小街。该宅院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自1949年8月28日叶圣陶搬进这所四合院,一直在此居住到他过世。
临街的小如意门楼,砖雕精细完好。3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边各是一棵海棠。与海棠相对,南边院门两旁,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叶圣陶的孙女说,“爷爷在这里住了40年,他最爱这两棵海棠”。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父曹寅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年)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应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纪晓岚故居是一所两进四合院,著名的阅微草堂便位于故居内。故宅中旧物有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的。
纪晓岚在这里住了两个阶段,分别是从11岁到39岁,48岁到82岁,前后共计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