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味中药,薄荷!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蕃荷菜、苏薄荷、鸡苏、蔢荷、夜息药、水益母、见肿消、土薄荷。
多年生草本。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片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两面有疏柔毛及黄色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萼钟形,外被白色柔毛及腺点,10脉,5齿;花冠淡紫色,4裂,上裂片顶端2裂;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圆形,黄褐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河边、沟边、路边、小溪边及山野湿地。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1次收割在小暑后大暑前(7月中下旬),主要提取薄荷油用;第2次收割在霜降之前(10月中下旬),主要作药材用,晒干或阴干。
茎方柱形,长60~90厘米,直径2~8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1~5厘米,有对生分枝,质脆,断面中空或白色。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湿润后展开,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两面均有柔毛及腺鳞(放大镜下观察呈凹点状)。茎上部轮伞花序腋生,疏离,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多数存在,黄棕色。搓揉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
性凉,味辛。归肺经、肝经。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用量3~6克,宜后下,外用适量。用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红肿疼痛、皮肤瘙痒、麻疹透发不畅等。
具有发汗、解热、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兴奋中枢神经、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具消炎及解痉等作用;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对革兰氏阻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多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保肝利胆作用、抗早孕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可麻痹心脏,扩张血管;对呼吸系统,具有祛痰作用及良好的止咳作用;促进透皮吸收,可用于抗微生物。
薄荷中主要含挥发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本品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0.80%(毫升/克)。另含左旋薄荷醇、异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异瑞福灵、薄荷异黄醐苷、迷迭香酸等成分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1、治男妇伤风咳嗽,鼻塞声重:野薄荷6克,陈皮6克,杏仁6克(去皮尖)。引用竹叶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2、治口疮:薄荷、黄柏,等分。为末,入青黛少许搽之。(《赤水玄珠》赴筵散)
3、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4、治皮肤瘾疹不透,瘙痒:薄荷叶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5、治一切牙痛,风热肿痛尤妙:薄荷、樟脑、花椒各等分。上为细末,擦患处。(《医学统旨》擦牙定痛散)
6、清火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7、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3克,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
8、治结合膜炎:将薄荷叶用冷开水洗净后,浸入乳汁中10~30分钟。患眼用5%盐开水冲洗后。取薄荷叶盖于患眼上,经10分钟可再换1叶,每天数次。(《福建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