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套路,应走培养个性之路

这几日,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大,不是我这样的一个大国寡民能谈论得起的,可是,我是一名教育者,处在教育这个圈里,眼中所见,口中所说,心中所想的都会涉及到教育,多多少少也积攒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感受,且来谈一谈吧!

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中可见,中国人的教,注重行为上的模仿;育,注重思想上的感化。一个内,一个外。对教育的这种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教不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在于创新;而育,也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好人就可以了,更应关注的孩子思想上的发展。

而西方对教育的解释就科学得多了。

在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他们注重的是内在的引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

对教育这样的诠释,我深以为然。

每个人的个体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甚至是克隆人,在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存在的人的时候,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所以说,科学的教育,应是面向个体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育者应根据每一名受教育者——学生个体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只要以此为教育的套路,教育就会有路。可是,现在的教育却完全相反——

这样的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思想,在现今社会却被一些人弃之如敝履。且看现在全国各地,虽然学校不同,但大多数的学校所采取的教育形式是相似的。国人自古就有跟风现象,教育也同样如此。曾几何时,杜x口中学、x思中学,还有辽宁的x城中学,实施课改轰轰烈烈,弄得山河一片红,名声在外,直上云霄,上天可见。于是,全国各地的学校闻风而动,先是实地考察,观摩学习,然后,回到学校后,照单全收,全盘复制,复制得昏天黑地,复制得大汗淋漓。“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远方的和尚会念经,取完经后是拿到学校我学,我学,我学学学……而最终的实际效果呢?却是把好好的教育弄得支离破碎,百怪千奇,把自己的本真弄得面目全非。犹如古代的邯郸学步,最终是连路都走不了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万物生长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土壤,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还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变数太多了,不研究个体,而只是注重外在形式,教育哪有这么简单?

其实,教育也很简单,我们只要关注教育的个体,根据教育个体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育策略,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就会成功。

最近,看了一篇江苏著名特级教师王开东老师写的文章,题目叫《个人主义不能一棍子打死》,这里的个人主义是个褒义词,意在培养人的个体意识让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只有学生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了,学生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价值。而当学生认清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后,才会真正思考生之意义在哪里。进而,采取行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现在的教育,却并不是这样的。让我忧虑的是,现在的教育,好像是在一点点地抹杀孩子的个性。

君不见,孩子们从懵懂时期,就被禁锢在考试的樊笼中,想冲出去,而不能冲出去,最终,习惯了被桎梏的生活。君不见,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在为考试忙碌,一道道地题,一张张的卷子,就这样代替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从小到大,最终,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美好的人生被弄得凄凄惨惨戚戚的。我记得,在我儿时,戴眼镜的孩子是很少的。我算是戴眼镜比较早的,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把眼睛架在了鼻梁上,可我那时是因为看书不注意。而现在,戴眼镜的小孩,随处可见。

教育,以蚕食孩子的个性为目的,是不道德的;教育,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是不人道的;教育,以消弥孩子的创造力为手段,是不成功的。是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都少,能力提高得如何。可是,检验的形式不只考试一种,应试教育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惧怕考试,惧怕学校。

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是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为,杰出人才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是在前面领路的人。而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复制型人才。注意,我说的是复制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善于学习,所以,别人研究出来的东西,他们能够完全复制,甚至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让他们自己去创造,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就像丁肇中先生所说的,缺少的是格物致知精神。

学校不是工厂,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件产品,培养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可应试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不管你适不适合,都要走这条流水线。最终,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去的,快乐一时,接下来的就业还要扒他们一层皮;没过去的,坠落桥下,万念俱灰,人生无望,信心全失,前途渺茫。

记得著名作家王朔在谈到送女儿出国念书时说过这样的话:我说,你不要参加中考了,你要考过去就是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

是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是残酷的。考试的失败已经让学生的自信心消失殆尽,这样的影响是终身的。而个性也就在那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中被磨灭。

现在,临近期末,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进行期末考试,大片正在上演,演完之后,各个学校又将针对考试成绩,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

不知为何,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这些看客其实就是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我的人。人,如果失去了自我,有再多的知识,有再高的文凭又有什么用呢?

人,是应该有一点个性的,这样,才是真实而鲜活的个体。




(0)

相关推荐

  • 【教师培训】倡导教师观念重塑,塑什么——突破当代教师发展的十大认知误区

    三宽家长学校  萧斌臣老师 重视智力教育,关注考试分数,这样的教育以孩子"成才"为目标,力图培养出一个所谓的"成功的人".这样的"成功"脱离 ...

  • 孤独者的剪影

    题记: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10月,收入拙著<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让我想起这篇旧文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在关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孩子教育等问题上,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孤 ...

  • 儿童教育心理学,如何关注并引导儿童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成人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这两个问题.但不同的是,成人有一定的自我引导能力,而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成人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任由 ...

  • 独家视频丨李尚龙:我是怎么从劝酒套路里走出来的?

    ■ 本期特邀毒叔■ ■李尚龙■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 ...

  • 幼儿家长应走出“爱”的误区

    "很多家长教育幼儿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陈红梅在江岸区鄂城墩幼儿园调研时指出,目前几乎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家庭成员注目的核心,也正 ...

  •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培养出越来越多"纸上谈兵"的专家

    育邻梦 教育工作最基本的职能是辅助孩子们从生物自由人蜕变为社会自由人,它为每个孩子长大成人节省探索实践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巨人肩上成为巨人".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城镇化 ...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了像张海亭这样的创新人才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现行教科书长期照搬西方人的进化论.渐变论.相对论,不是说猴子变成了人,就是喊板块每年下插数厘米,或者迷信 ...

  •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研究生应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来源:豆瓣.独角兽论坛 作者:彭明辉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 ...

  • 刘向军: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刘向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对此,古今中外有种种表述:或者说是为了培养有仁爱之心的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个性独立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概 ...

  • 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刘向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对此,古今中外有种种表述:或者说是为了培养有仁爱之心的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个性独立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概 ...

  • 树木盆景不应忽视树种个性的彰显

    作者:黄建明 树木盆景的美,是它所采用的树种在自然原生态状况下所形成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艺术化的再现.自然界的树木花草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出它们各具个性特征的姿态:乔.灌 ...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多一些成长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幸福指数会偏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多一些成长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幸福指数会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