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岭南走出的千年传奇,不朽瑰宝,你知多少?

千年粤绣,万丈光芒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星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不少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精湛工艺,这些作品和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杰出代表。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这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想,人与天相互融合、和谐共处,才有万事兴盛通达,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天上有日月星辰照耀,人间有四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相辉交映。

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其特有的文化历史价值和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特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成为岭南大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声名显赫的艺术名片。悠悠千年粤绣,针针凝心血,散发着万丈光芒。

1.溯千年,寻粤绣

据史料考证,粤绣起源于唐朝,这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一百多年的纷繁战乱与颠簸飘离之后,饱受战争荼害,妻离子散之苦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隋唐的大一统,结束了这种据地为阵、拥兵自立的混乱局面,中原民族往岭南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工艺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民族高度交汇融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社会人口的增加,物质基础的充裕,各种文化的大交融,民族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人们对高层次物质的追求。据唐玄宗时期苏颚撰的《杜阳杂编》中记载:

“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

这段话讲述的是在南海(今广州)一名叫卢眉娘的少女精于手工,能够在一尺长的绢布上绣上七卷《法华经》,并且刺的字还没有一粒粟那么大,字字分明。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如同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技艺人在米粒上刻字一样,功夫不到家根本实现不了。这也说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粤绣已经出现,并且刺绣工艺精湛,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南海太守张九皋(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见所辖地百姓的刺绣做工精细、图案精美,于是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贵妃见后大喜,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美妙经纶之物,因而大加赞赏。如此一来,龙颜大悦,张九皋获得加官三品,可谓是幸事啊!一时间,满朝文武无不惊叹,粤绣一度成为皇室御用的贡品,除了绣在服饰上,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这一段史料记载和历史故事,是我们溯千年、寻粤绣的初始。

由此可知,粤绣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而且工艺精湛,虽根植于民间,但获得了上层社会的青睐,还一度应用为宫廷用品等,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2.沿千年,知粤绣

知粤绣,说粤绣,必然要讲到岭南。自唐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行政建制如何改变,岭南基本上指现在的广东大部,广西、海南少部区域。这一带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自古有“百越之地”“南蛮之地”之称,用来形容当时这一带的野蛮落后与瘴疠之气盛行。放在当时,这里都是大家不愿去的地方,如韩愈曾写道“一封朝凑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何等凄凉!但是从现代的考古来看,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了岭南在秦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因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加上北方民族的迁徙、文化的融合,为粤绣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唐、宋时期,绘画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基本上是当时文人的必备技能,受绘画影响,《考工记》就把刺绣归入绘画之列。到了宋代,造纸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依然有大量的绢画传世,这是因为绢画比纸画更利于保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收藏于博物馆的那些名画,大部分都是绢丝质地。这一时期的粤绣,自然是作为上层社会的高雅品,至宋元时期,当时广州港贸易繁荣,来往商船如过江之鲫,粤绣得到了快速发展,粤绣品由此输出到国外。

明清时期,我们知道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随船物品里面就有不少丝绸品,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下可打开了西方贵族的视野,价廉质优,赋予东方韵味的丝绸正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的绮丽想象。下面有几个例子,足见当时粤绣在西方社会中的盛行。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欧洲商贩见粤绣的精美与价廉,但在欧洲市场是缺乏的,便觉有利可图,于是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那些穿惯了棉麻布、盔甲的皇室、贵族如获至宝,一时间蜂拥抢购。丝绸质软轻盈,穿着舒适从容,在当时能穿上丝织品绝对是身份的象征。还有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机智葡萄牙商人偶得龙袍绣片,欣喜若狂,回国将它献给国王,国王一瞧这可是好东西啊,于是大悦并赐予重赏。

那时候澳门是葡萄牙采购中国商品的一个中转基地,但真正的货源集中在广州。仅以纺织作坊为例,当时在广州附近便多达2500余家,每个作坊约有工人20名,可见当时纺织刺绣的盛况。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可能受“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影响,当时多为绣男工(俗称“花佬”),这是古时粤绣的独特现象,有“三千花佬”的传奇,这也是粤绣与其他刺绣的一个显著区别。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粤绣的繁荣盛况。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格兰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看到广东的金银线绣后,立即被其精美的材质、精巧的绣工和华丽的图案所吸引。女人天生爱美,女王也不例外,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行业协会。丝绸和绒线等原材料直接从中国进口,模仿粤绣的针法,做成高档服饰品。伊丽莎白一世逝世以后,查理一世(与伊丽莎白一世无宗亲关系)继续倡导本国人种桑养蚕,发展刺绣业。可见,粤绣当时在西方社会获得极高的地位和推崇。

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规范管理和经营,约束不法行为,广州当时成立“锦绣行”协调处理国内的行情,针对出口行情,专门成立刺绣出口的专营洋行,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店了。对于刺绣制品的原料、颜色、构图、尺寸、绣工的工时和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这相当于现在开始制定行业标准或者国家/国际标准了。

乾隆年间(1736~1795年),据统计,广州和潮州地区有绣坊、绣庄达五十多家,三千多“花佬”每天忙于机架前,飞针走线,完成一幅幅精美绣品。另外,佛山也有十几家绣坊,并且分工明确,近似于流水线作业;在南海、顺德农村,从事刺绣加工的妇女,有三四千人之多。有一首《南海竹枝词》便是描写这段芳香四溢、繁荣繁忙的时景:

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归时亦置装。

新到牛郎云光缎,边钱堆满十三行。

近代以来,受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的影响,粤绣的发展转入低谷,但仍出现了诸如大幅粤绣《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佳作。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孔雀牡丹会景》更是斩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

综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近海通商等,沿袭千年的发展,为粤绣的繁荣、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粤绣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说是举世闻名了,甚至还得到英国女王的赞赏和推崇。

3.看今朝,赏粤绣

前面追溯了粤绣的起源及发展,一千多年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同潮水涨落,粤绣的发展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粤绣的丰富内涵之美。

正本清源,归纳一下:粤绣是广东地区刺绣的总称,包括了广州市为中心和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和以潮州市为主暨汕头、潮安等地“潮绣”。

从用料和针法类型来看,粤绣的类型有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四种之分,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广州最具代表的是绒绣,潮州最具代表的是金绒绣。刺绣工艺针法上: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三大类,直针、续针、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

从图案特征和技艺特点来看,粤绣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图案装饰性强,布局饱满,空隙少有,色彩浓艳,显得热闹而紧凑。这表明广东一带的人们更喜欢雍容华贵的色彩。表现为:其一在用线上,主要是丝线、绒线,还有孔雀毛捻缕、马尾缠绒;其二在色彩上,粤绣用色非常明快,常用红、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善于勾勒,色彩华美不俗、艳丽多彩,而苏绣用色和谐;其三粵绣多用金,喜用金线作为剌绣花纹的轮廓线,湘绣主要用硬、软锻,纯丝和各种颜色的丝线;其四粵绣装饰花纹繁缛丰富,繁而不乱,构图渲染出热闹欢快的氛围,花纹繁缛的特点恰恰与广东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吻合;最后就是绣艺纹理凊晰,善留水路,巧妙运用金、银线结合,立体感强。

从刺绣题材上看,粤绣以龙凤、牡丹、松鹤、飞禽走兽为题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众所周知,岭南一带多崇山峻岭,且又靠近沿海,长期以来人们上山打猎、下海捕捞,自然与飞禽走兽接触多,这也是粤绣多以龙凤、飞禽走兽为题材的原因。在题材上,苏绣的代表作是猫,湘绣的代表作是虎,蜀绣的代表作是熊猫,下面选取的是四大名绣的典型题材作品。

19世纪末担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医生的史提芬·波西尔在讲述粤绣时说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尤为特长……广东刺绣多输入欧洲,可见中国刺绣对国外影响颇大。此与同时,广东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滋养。”

从粤绣的作品上来看,具有观赏价值的如条屏、座屏、屏风等,以及日常服饰。寿鸾刺绣是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粤绣制品(长4.2米,宽2.8米),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广东同泰店号官绣所制。该刺绣品大量使用金铂线,制作工艺复杂,还刺有描金祝寿语,字体工整,内涵深奥,乃稀世珍宝。此外,粤绣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百鸟朝凤》《吹箫引凤》《晨曦》等。

总体来说,粤绣凝聚着历代刺绣艺人们的智慧与勤劳,从创作的艺术风格到构图思想都充满了岭南特色,其成长历程无不与岭南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时至今日,粤绣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曙光。

4.眺未来,爱粤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绣被运用到粤绣的制作中,传统手工刺绣的发展受到了挑战,但是机绣所能达到的品质远远与手工无法媲美。由于粤绣技艺人才缺失,加上粤绣表现题材拘泥、单一,缺乏创新,跟不上时尚发展,粤绣产业链不健全、市场不景气,还有地方上不重视,一度出现了“粤绣之乡无绣娘”的尴尬局面。粤绣作为融技艺与文化为一体的艺术,其蕴含的文化性与精湛的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粤绣似乎有些落伍了,而粤绣技艺一旦失传,这对粤绣将是毁灭性打击。

因此,加大对粤绣的宣传,发掘其丰富文化内涵,创新刺绣工艺,培养刺绣技艺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粤绣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我们有幸看到,在2006年粤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相信,新时代启航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必将承载着粤绣之美,因为爱粤绣,粤绣才越美。

我们所希冀看到的“希珍大半出西洋,番船归时亦置装。新到牛郎云光缎,边钱堆满十三行”景象必将会再现。

(注:为叙述生动形象,所选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