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往何处去?| 杨毓珉:争取青年观众才能不衰亡

中国戏剧家协会 、《人民戏剧》编辑部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召开了京剧艺术座谈会 。京剧界的著名演员 、编剧 、导演 、京剧教学工作者马长礼 、王晶华 、王晓临 、王金璐 、王玉珍 、史若虚 、任桂林 、刘秀荣、刘长瑜 、刘吉典 、吕瑞明 、许姬传 、孙岳 、孙毓敏 、冯志孝 、李宗 义、 李慧芳 、李万春 、李紫 贵 、李光 、李鸣岩 、李玉 芙 、郑 亦秋 、郑天健、吴素秋 、吴纪敏 、杨春霞 、杨淑蕊 、杨毓珉 、赵世璞 、范钧宏 、荀令香 、张春孝 、袁世海 、高盛麟 、高玉倩 、梅葆玥 、钮镖 、傅德威 、樊 放以及上海京剧一团的王梦云 等 。赵燕侠同志做了书面发言 。

今天,就部分发言刊登如下,京剧到底该向何处去呢?听听近四十年前的京剧名家是怎么说的。

争取青年观众才能不衰亡

杨毓珉

京剧上座不景气的情况不是今天才有,回顾解放初期,北京有一百零四个民间职业剧团,那时候上座很不好。有些演员在北京演不了,就得外出跑码头。后来人民政府提出改人、改戏、改制, 采取了一些措施,对排演新戏、现代戏的剧团给好剧场,免交娱乐税等,以资鼓励,  才使这种状况有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好剧目, 而迷信、淫秽的东西在舞台上逐渐匿迹了。但这个问题是有反复的,在戏曲界,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着的。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它一定的继承性,那么青年人为什么不喜欢京戏呢,这个间题值得研究。我感到传统戏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家不懂。不懂的原因很多,有剧本的问题,也有表演程式的问题。一出戏主题不明确,剧情简单,结构松散,再加上戏曲的打上打下、自报家门、念对子等一套程式,就占去了整个戏的许多时间,这怎么能抓住观众? 有些词句,如“安人”、“恩科”  之类,青年们不了解,怎么能懂。再如表演上的“起霸”、上口字等,青年观众也不懂。另外时代感也很重要,象《武家坡》、《秋胡戏妻》等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为今天的青年观众所理解、接受,更不会引起他们的同情。

任何历史时期的艺术都存在着新与旧、革新与保守的斗争, 今天的戏曲艺术也同样是这个问题。当形式束缚内容时,内容就必然要突破形式。今天,戏曲表演艺术已臻于完善,甚至很多地方已提炼为优美的舞蹈程式,但它在表现今天时代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就有一定的局限。现在根本问题是要让人懂,如果京戏不能争取到青年观众,那它的衰落、死亡也就是必然的。

挖掘、继承、保留传统的工作完全应该做, 而且要花大力气做,但应由一定的部门来主持进行。某些传统戏中保存有精彩的表演技巧,教学部门应该继承、传授,戏校实验剧团也可照原样演出;专业剧团可演出一定的场次,但重点应是整理、改编、创新。目前在剧团中进行改革还会遇到阻力, 有的演员对师父教的老的表演程式相当留恋。

现在应当重视编剧的问题,尤其对现代戏的编演,应大力扶植。文化部门应设奖金,对编演现代戏有成就的作者、演员、剧团要给以奖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