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07)厚朴七物汤:慢性盆腔炎
厚朴七物汤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功效】解肌发表,行气通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4月20日。张某,23岁,左侧少腹疼痛下坠反复发作经期加重5个月,白带量中等,月经周期26~34天,经量中等,经色鲜红,偶夹少量血块,7天净。平素胃寒,大便干燥,末次月经4月14日来潮。生育史:0-0-1-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微充血,宫体前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左侧附件压痛,右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中导滞,行气清热。
方剂:厚朴七物汤加减。
川朴10g 枳壳12g 制大黄10g 甘草5g 桂枝5g 蒲公英15g 红藤20g 败酱草15g 延胡索10g 大腹皮10g,7剂。
二诊:2005年5月5日。左侧少腹疼痛减轻,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12g、川楝子10g,7剂。
三诊:2005年5月14日。月经5月7日~5月13日,经量中等,无痛经,大便秘结,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0日方续进7剂。
四诊:2005年5月20日。左侧少腹疼痛消除,大便调畅,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导滞,行气清热。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川朴10g 枳壳12g 制大黄10g 甘草5g 桂枝5g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15g 蒲公英15g 红藤20g,7剂。
五诊:2005年5月28日。无腹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2月23日。叶某,45岁,慢性盆腔炎病史已经多年,下腹胀痛3天,以胀为甚,大便正常。月经周期定,经量正常,无痛经,小便频急,无尿痛,胃寒纳可,寐欠安。生育史:2-0-2-2,输卵管已结扎。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7mm×8mm×9mm。末次月经2月13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三合诊两侧宫骶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子宫肌瘤。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
川朴10g 枳壳10g 制大黄6g 甘草5g 桂枝5g 细辛4g 蒲公英12g 红藤15g 延胡索10g 荔枝核10g 橘核10g,5剂。
二诊:2005年3月31日。上药服毕,下腹胀痛悉数消除,时隔月余症状未再出现,要求治疗子宫肌瘤,舌脉如上。
治法:行气活血,清热消癥。
方剂:厚朴七物汤加减。
川朴10g 枳壳10g 制大黄6g 甘草5g 桂枝5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石见穿15g 皂角刺15g 莪术12g 三棱12g,7剂。
3.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6月23日。孙某,25岁,两侧少腹及腰部胀痛一年半,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阴痒,大便秘结,日解数次,胃脘冰冷。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少,经色暗,夹少量血块,无痛经,5天净。生育史:1-0-2-1。舌稍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味。
川朴10g 枳壳10g 制大黄9g 甘草6g 桂枝6g 淡附片6g 细辛4g 蒲公英15g 红藤15g 延胡索10g 野荞麦根20g,7剂。
二诊:2006年6月30日。脘冷、恶心、少腹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半夏10g、砂仁(冲)5g,7剂。
三诊:2006年7月7日。上症均除,负重时尻部酸坠,舌脉如上。
中药守6月23日方,加金狗脊10g、续断12g、砂仁(冲)5g,7剂。
四诊:2006年7月19日。已无不适,大便疏,舌脉如上。
中药守6月23日方,加菝葜20g、砂仁(冲)5g,7剂。
【按语】
大黄牡丹皮汤是清热导下的方剂,厚朴七物汤是解肌发表,行气通滞的方剂,本来两方没有可以比较的地方。其实,厚朴七物汤中的桂枝用于“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的病症时,它属于解表药,用于没有表症的病症时,它属于温里药。方中厚朴、大黄、枳实为小承气汤以清热导下,大枣、生姜、甘草健脾和中,桂枝温里,组成一张温清合并,健脾和中的导下方剂。《素问·五常政大论》称:“适寒凉者胀”,厚朴七物汤就是这样一张治疗寒胀里实的方剂。
在慢性盆腔炎中属于病情实热者用清下法治疗,如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等;属于寒热错综,虚实兼杂者用温下法治疗,如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等。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报导较多,而后者较少,原因在于临床症情属于湿热实证者确实多,而属于寒热错综,虚实兼杂者确实较少的缘故。后者常起因于患者素体阳气不足,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屡经寒凉药物的治疗,使阳气受遏。对于此类患者再一味使用寒凉药物,非但无功,反而有害,越发使得病情缠绵难已。温下法一可导其滞,二可祛其寒,三可发越其阳气,常可使症状迅速减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案均为慢性盆腔炎。案1左侧少腹痛坠反复发作难已,带白,胃寒,便干。属于《素问·脉解》中的“妇人少腹肿”。《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推断该证当为脾阳不振,湿热内恋,以厚朴七物汤加减温中导滞,行气清热,一诊知,三诊痛除,再以厚朴七物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以善后;案2下腹胀痛,以胀为甚3天,由于平素胃寒,知脾胃阳虚,虽大便正常,但欲下其邪,当以温中导下,清热行气法治疗,方用厚朴七物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去附子以防燥热太过,加公英、红藤、延胡、荔橘核,以调气清湿热;案3两侧少腹及腰部胀痛,带多色黄,有异味,阴痒,大便秘结,日解数次,胃脘冰冷,其证内寒盛而湿热重,故以厚朴七物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公英、红藤、延胡、野荞麦根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3案慢性盆腔炎均用温下法治疗,是因为均有里寒之征象,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言:“攻里不远寒”,就是说,用攻下法治疗里症时,不必顾忌寒凉的药物。此仅言其概也,况且当时尚无温下法产生。若上案一味使用寒凉药物,非但不能去病,下腹胀痛必剧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