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兴于明清。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
我国香文化传续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目前国内历史、人文、考古、国学等学术专家共同考证,新石器时代“火”的产生,使自然万物所自我散发的“自然之香”转变成“人为之香”,以此开启了我国香文化的千年之旅;火神“炎帝神农”即为开启这扇大门的始祖。
随着我国对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人类文明的研究,发现了多处5000-8000年前的大型文化遗址,其中祭祀场所成为这些文化遗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考古学家在这些祭祀场所中发现火烧的痕迹,这既是祭祀中“燎祭”的真实遗存。《礼记·祭法》中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古人通过“燔木升烟、告祭天地”的形式建立起早期祭祀的重要沟通桥梁,既通过焚烧祭品的形式,促使祭品产生烟气,烟气由下往上升腾以此建立起沟通天地的媒介。后世文献记载中,祭祀焚烧“蒿”及使用“鬯酒”的行为便成为香文化萌发阶段的主要形式;同时标志着我国香文化中的“祭祀用香”正式形成;并为香文化的千年传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描绘大了多处生活中对植物“香料”的使用,这标志着香文化由“祭祀用香”逐渐扩展到“生活用香”。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宗教的产生促使了“宗教用香”的产生;二十四节气的订立和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孕育出丰富多彩“民俗用香”;从此四大香文化主线并行发展传扬。
《尚书·君陈》 中描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政治之至者,芳香之气动于神明,黍稷之气并非最好的芳香,良好的美德才是最佳的芳馨。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尚书》的记载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香文化中“道”的至高追求的出现,同时描绘了后世香火传承、发扬美德的千古之机。
汉代丝绸之路的产生,西域各国的香料和南海各国香料涌入到汉地,丰富了我国香文化的香料种类。“海上仙山”的终极生命追求,促使了道教外丹术的蓬勃发展;加之中医对香药的使用,孕育了“和香术”的产生,并成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截止汉代,中国香文化的“祭祀用香”、“生活用香”、“宗教用香”、“民俗用香”四大主线并行发展;香文化的“术、法、道”次第追求基本确立;中华民族之魂“美德”芳馨成为历代国民的集体价值观。
中国香文化香器的审美,穿越了三皇五帝时期的自然、秦汉帝国的冰冷青铜、魏晋之风的溪流清泉、大唐的盛世绽放、宋风的极简美学、明清的浮夸炫技之后,来到了当代,给了这个时代无限的创造之机。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