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与古代出版史常用专业术语英译
时下正值毕业季,学生们都在忙着写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加上英文题名、摘要和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专业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史的同学,碰到专业术语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很可以理解。这些同学平时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机会本来就不多,用英文来进行学术写作的机会就更少了。平时没有见过、用过,到了写毕业论文时又非要有这一项不可,于是只好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
首先想到的是去查词典,我说的是那种专家编写的、正规出版社出的纸质或电子版汉英词典。但是一般的词典很少收入这些应用范围较窄的专业术语,所以此路不通。
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词典很多。这些词典的条目一般都来自比较权威的词典,因此传统词典里没有的,它们也不会有。还得找辙。
下面该轮到最受追捧的翻译神器了,这就是各种翻译软件。这类软件就像庙里的菩萨——有求必应,难怪成为许多同学的最爱。不管词库里有没有这个词,它们一定会告诉你一个答案——没有就现编一个,至于靠不靠谱人家就不管了。
就拿大名鼎鼎的米弟翻译来说吧。你输入“版心”,它会告诉你译作“edition heart”;你输入“册府元龟”,它告诉你应该译成“Yuanfu Turtle”。看到这样出神入化的翻译,我的心被它带走了,我要去寻找那只传说中的大乌龟。
说翻译软件是神器,还因为它们具有“秒翻”功能。只需要把中文摘要拷贝到左边的框里,连翻译键也不用点,右边的框里立马显示出英文摘要。只需轻点鼠标,键盘都不需要碰一下,就可以实现英文摘要的量产。像这样用鼠标写作的英文摘要可能不在少数,有的摘要差不多整篇都是用软件翻译的,我们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里就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认真一点的同学会求助于CNKI翻译助手——不知道的同学请自觉申请延期毕业,看看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如何翻译这些词的。但是论文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并不是作者英文水平和学术操守的保证。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你不怕被它带到沟里吗?你敢照着毛延寿画的昭君像来画四美图吗?
实在没辙了,还可以自己翻译。尽管是闭门造车,也比不动脑子强,没准还歪打正着呢。又有一种既可以偷懒又万无一失的办法,那就是碰到不好翻译的中文专业词,干脆写上拼音,改成斜体,弄得高深莫测、神秘兮兮,让老外自己猜去。此中有真意,欲辨学汉语。这是釜底抽薪的妙法,以不译为译,你想挑毛病也无从下嘴。这样的译文确实跟天书没什么区别,天知地知你不知我知。
在某些情况下用拼音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咱们的某些国粹在英语世界里没有对应物,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词,就需要用拼音。比如中国古籍的内容单位“卷”,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译成volume,那就驴唇对上马嘴了。volume实际上是“册”的意思,是装帧的单位,而不是内容的单位。中国的古籍一册是可以包含好几卷的。古书的卷,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章节,但翻成chapter也不对,章节体是近代从西方输入的舶来品,古籍里没有这种体例。所以只好用juan来“硬译”。但是这样“译”了之后,必须在括号或注释里用英文对这个词的含义进行解释,最好再附上这个词的汉语原文,否则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虽然是现代论文八股中之一股,乃不可或缺之物,但奇怪的是似乎并没有什么人较真。我从没有听说过哪篇论文因为英文摘要不合格而被枪毙的。恐怕也很少有读者去读它,外行人不会来读这么高深的东西,内行的汉学研究者自会去读中文原文,否则他也不用来吃汉学这碗饭了。
不过这毕竟是我们强力推进学术国际化的一项硬性举措,大家还是应该抱着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感积极配合,认真对待。推是往外推了,对方接不接、如何接、效果如何,实在是有些鞭长莫及,难以控制。不过推得好一点、替对方着想一点,人家接起来可能就会顺手一点。从论文作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还对从自己笔下流出的文字有些敝帚自珍,甚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不会对自己论文的必选英文项目心不在焉。即便装点门面也要装得漂亮一点,至少不要让它沦为笑柄。
我平时在看英文专业文献的时候,随手摘录了一些专业术语的英译。这些英译基本上是进口的,不怎么收土产,以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至于翻译得是否正确妥帖,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有的翻译确实不是很准确到位(比如“别史”),但我一时也没有看到更好的译法,姑录于此,仅供参考。专业词汇收得肯定不全,挂一漏万,其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方家有以教我。
文献学
版本学·出版史·书籍史
责任编辑:郭艳红
作者简介
何朝晖,历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版本目录学、书籍史。著有《明代县政研究》、《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译著)、《书史导论》(译著)等。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