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李道纯)
【中和集】 (李道纯文集)卷之一
李道纯简介:
李道纯(1219—1296),字元素,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本为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二传弟子,后来加入了全真道,他是一位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一代宗师。
其丹法南北兼收,并融会了禅宗的心性之学,又吸收理学家对「中和」的论述,主张先性后命,“先持成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得其身”,最后达到“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丹法中特别强调「守中」。所谓守中即守玄关;阴静阳动,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修炼者但於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下功夫,玄关自然得见,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乃至脱胎神化,都不出此一窍。
先辟傍门九品,次分内丹为顿、渐二种。渐法又分三乘,顿法为最上一乘,乃夙有根机者所宜修,只须一直了性,则自然了命,其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其学自成一家,他精研道意广授门人,方法多变,实为一代玄门宗匠。其著述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清庵莹蟾子语录》、《中和集》、《三天易髓》等。
中和集卷之一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序
维杨损庵蔡君志颐,莹蟾子李清庵之门人也,堪破凡尘,笃修仙道,得清庵之残膏剩馥,编次成书,题曰《中和集》,盖取师之静室名也。
大德丙午秋,谒余印可,欲寿诸梓,开悟后人。余未启帙,先已知群妄扫空,一真呈露。谓如天付之而为命,人受之而为性。至于先天太极自然、金丹光照太虚、不假修炼者,漏泄无余矣。可以穷神知变而深根宁极,可以脱胎神化而复归无极也。抑以见道之"有物混成",儒之"中和育物",释之"指心见性",皆同工异曲,咸自太极中来。是故老圣"常善救人",佛"不轻于汝等",周公"岂欺我哉?"览是集者,切忌生疑。
当涂南谷杜道坚书于钱塘玄元真馆
中和集卷之一 玄门宗旨
太极图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 "中和"二字匾名,不亦宜乎哉!
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惟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作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人心,系乎动静之间尔。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无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太极图颂
中○者,"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立焉。○者两仪也,○者阳,动也,○者阴,静也。阴阳互交而生四象。○者,四象动而又动曰老阳,动极而静曰少阴,静极复动曰少阳,静而又静曰老阴。四象动静而生八卦。乾一兑二,老阳动静也;离三震四,少阴动静也;艮五坎六,少阳动静也;兑七坤八,老阴动静也。阴逆阳顺,一升一降,机缄不已,而生六十四卦,万物之道至是备矣。上○者,气化之始也;下○者,形化之母也。知气化而不知形化,则不能极广大;知形化而不知气化,则不能尽精微。故作颂而证之。
颂二十五章
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终无始。
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一分为二。
二则有感,感则有配。阴阳互交,乾坤定位。动静不已,四象相系,健顺推荡,八卦兹系。运五行而有常,定四时而成岁。
冲和化醇,资始资生。在天则斡旋万象,在地则长养群情。
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错综,隐显相扶。
原其始也,一切万有未有不本乎气;推其终也,一切万物未有不变于形。
是知万物本一形气也,形气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气在其中矣。
天地,物之最巨。人,于【疑衍】物之最灵。天、人,一也。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变在其中矣。
人之极也,中天地而立命,禀虚灵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
命系乎气,性系乎神。潜神于心,聚气于身,道在其中矣。
形化则有生,有生则有死。出生入死,物之常也。
气化则无生,无生故无死。不生不死,神之常也。
形化体地,气化象天。形化有感,气化自然。
明达高士,全气全神,千和万合,自然成真。
真中之真,玄之又玄,无质生质,是谓胎仙。
欲造斯道,将奚所自?惟静惟虚,胎仙可冀。
虚则无碍,静则无欲,虚极静笃,观化知复。
动而主静,实以抱虚,二理相须,神与道俱。
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形之主,形者生之主。
无生则形住,形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神住则无住,是名无住住。
金液炼形,玉符保神,神形俱妙,与道合真。
命宝凝矣,性珠明矣,元神灵矣,胎仙成矣,虚无自然之道毕矣。
大哉神也,其变化之本欤!
画前密意
易象第一
易可易,非常易。象可象,非大象。常易不易,大象无象。常易,未画以前易也;变易,既画以后易也。常易不易,太极之体也;可易变易,造化之元也。大象,动静之始也;可象,形名之母也。历劫寂尔者,常易也;亘古不息者,变易也。至虚无体者,大象也;随事发见者,可象也。所谓常者,莫穷其始,莫测其终,历千万世,廓然而独存者也。所谓大者,外包乾坤,内充宇宙,遍河沙界,湛然圆满者也。常易不易,故能统摄天下无穷之变;大象无象,故能形容天下无穷之事。易也,象也,其道之原乎?
常变第二
常易不变,变易不常。其常不变,故能应变;其变不常,故能体常。始终不变,易之常也;动静不常,易之变也。独立而不改,得其常也;周行而不殆,通其变也。不知常,不足以通变;不通变,不足以知常。常也,变也,其易之原乎?
体用第三
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古今不易,易之体;随时变易,易之用。无思无为,易之体;有感有应,易之用。知其用,则能极其体;全其体,则能利其用。圣人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得其体也;君子进德修业,作事制器,因其用也。至于穷理尽性,乐天知命,修齐治平,纪纲法度,未有外乎易者也。全其易体,足以知常;利其易用,足以通变。
动静第四
刚柔推荡,易之动静;阴阳升降,气之动静;奇偶交重,卦之动静;气形消息,物之动静;昼夜兴寝,身之动静。至于身之进退,心之起灭,世之通塞,事之成败,皆一动一静互相倚伏也。观其动静,则万事之变、万物之情可见矣。静时有存,动则有察;静时有主,动则可断;静时有定,动罔不吉。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动静不失其常,其道光明矣。
屈伸第五
暑往寒来,岁之屈伸;日往月来,气之屈伸;古往今来,世之屈伸。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皆屈伸之理也。知屈伸相感之道,则能尽天下无穷之利也。
消息第六
息者消之始,消者息之终。息者气之聚,消者形之散。生育长养谓之息,归根复命谓之消。元而亨,易之息也;利而贞,易之消也。春而夏,岁之息也;秋而冬,岁之消也。婴而壮,身之息也;老而终,身之消也。无而有,物之息也;有而无,物之消也。息者,生之徒。消者,死之徒。自二气肇分以来,未有消而不息之理,亦未有息而不消之物。通而知之者,烛理至明者也。
神机第七
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机也。寂然不动,神也;感而遂通,机也。隐显莫测,神也;应用无方,机也。蕴之一身,神也;推之万物,机也。吉凶先兆,神也;变动不居,机也。备四德自强不息者,存乎神者也,贯三才、应用无尽者,运其机者也。
智行第八
智者,深知其理也;行者,力行其道也。深知其理,不见而知。力行其道,不为而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深知也。自强不息,无往不适,力行也。知乱于未乱,知危于未危,知亡于未亡,知祸于未祸,深知也。存于身而不为身累,行于心而不为心役,行于世而不为世移,行于事而不为事碍,力行也。深知其理者,可以变乱为治,变危为安,变亡为存,变祸为福。力行其道者,可以致身于寿域,致心于玄境,致世于太平,致事于大成。非大智大行者,其孰能及此?
明时第九
通变,莫若识时;识时,莫若明理;明理,莫若虚静。虚则明,静则清,清明在躬,天理昭明。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世之时势,观象可验;物之情伪,观形可辨。丽于形者,不能无偶;施于色者,不能无辨。天将阴雨,气必先蒸。山将崩裂,下必先隳。人将利害,貌必先变。譬如巢知风,穴知雨,蛰虫应候,叶落知秋。又如商人置鸡尾于舟车之上,以候阴晴。天当晴则尾直竖,天将雨则尾下垂。无情之物尚尔,而况人乎?今人不识时变者,烛理未明也。
正己第十
进德修业,莫若正己。己一正,则无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立。一切事故,非正不成。日用平常设施酬酢,未有不始于己者。一切事事理理头头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是故进修之要,必以正己为立基。正己接人,人亦归正;正己处事,事亦归正;正己应物,物亦归正,惟天下之一正,为能通天下之万变。是知正己者,进修之大用也,入圣之阶梯也。
工夫第十一
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
感应第十二
寂然而通,无为而成,不见而知,易道之感应也。寂然而通,无所不通。无为而成,无所不成。不见而知,无所不知。动而感通,不足谓之通;为而后成,不足谓之成;见而后知,不足谓之知。此三者,其于感应之道也远矣。诚能为之于未有,感之于未动,见之于未萌,三者相须而进,无所感而不通也,无所事而不应也,无所住而非利也。尽此道者,其惟颜子乎?
三易第十三
三易者,一曰"天易",二曰"圣易",三曰"心易"。"天易"者,易之理也。"圣易"者,易之象也。"心易"者,易之道也。观"圣易",贵在明象,象明则入圣。观"天易",贵在穷理,理穷则知天。观"心易",贵在行道,道行则尽心。不读圣人之《易》,则不明"天易"。不明"天易",则不知"心易"。不知"心易",则不足以通变。是知《易》者,通变之书也。
解惑第十四
气之消长,时之升降,运之否泰,世之通塞,"天易"也。卦之吉凶,爻之得失,辞之险易,象之贞晦,"圣易"也。命之穷达,身之进退,世之成败,位之安危,"心易"也。深造"天易"则知时势。深造"圣易",则知变化。深造"心易",则知性命。以"心易"会"圣易",以"圣易"拟"天易",以"天易"参"心易",一以贯之,是名至士。
释疑第十五
变动有时,安危在己。祸福得丧,皆自己始。是故通变者,趋时者也。趋时者,危亦安。通变者,乱亦治。不失其所守者,困亦亨;不谨其所行者,丰亦昧。晦其明者,处明夷而无伤;恃其有者,居大有而必害。至远而可应者,其志同也;至近而无与者,其意乖也;至弱而能胜者,得其辅也;至刚而无过者,有其道也。益之用凶事,济难也!睽之见恶人,免怨也。不恒其德者,无所容;不有其躬者,无所利。独立自恃者无功,恐惧修省者获福。益于人者,人益之;利于人者,人利之;信于人者,人信之;惠于人者,人惠之。畏凶者无凶,畏眚者无眚,畏祸者福必至,忽福者祸必至。予所谓安危在己,复何疑哉?
圣功第十六
圣人所以为圣者,用易而已矣。用易所以成功者,虚静而已矣。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察;虚则能受物,静则能应事。虚静久久,则灵明。虚者,天之象也。静者,地之象也。自强不息,天之虚也;厚德载物,地之静也。空阔无涯,天之虚也;方广无际,地之静也。天地之道,惟虚惟静。虚静在己,则是天地在己也。道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斯之谓欤?清即虚也,虚静也者,其神。
太极音乐: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