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功效及临床运用
古代本草记载麻黄去节使用。在理论上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麻黄含多种麻黄型生物碱,主要在茎的节间,尤其在髓部。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但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黄碱含量较节间高。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节和节间两者的药理作用相同,但节比节间作用弱"。麻黄各部分的毒性研究表明,节的毒性最大,说明毒性大小并非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多寡成正比”。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晋地。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配伍应用】
麻黄配桂枝:发汗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配薏苡仁:解表袪湿。用于风湿表证(太阳湿热痹证)。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加剧等。(《金匮要略》麻杏薏甘汤)
麻黄配葛根:升散发汗,解表袪邪。用于风寒客于肌表,卫气被外邪郁闭所致的发热、无汗、项背强直不适等。(《伤寒论》葛根汤)
麻黄配细辛:温肺化饮,化痰止咳。用于寒痰停饮。症见咳嗽气喘,痰多清稀。(《伤寒论》小青龙汤)。
麻黄配射干:宣肺降气,消痰平喘。用于风寒束表、肺失宣降、痰饮上逆之喘咳气急等症。《伤寒论》射干麻黄汤)。
麻黄配白术: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用于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头面、眼睑水肿之风水证。(《金匮要略》越婢加木汤)。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症见发热,喘急,苔黄,脉数等。(《伤寒论》麻杏石甘汤)
麻黄配附子:解表散寒、温壮阳气。症见发热,恶风寒较重,无汗,小便清而量多等。(《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配乌头:益气蠲邪,通利关节。症见肌肉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受凉加重等。(《金匮要略》乌头汤)
麻黄配芍药:温阳通经,清热益阴。症见肢节疼痛,受凉加重,关节肿胀,麻木不仁,或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等。(《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伤寒论》含“麻黄”14方:大青龙汤(六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两),桂枝加葛根汤(三两),葛根汤(三两),葛根加半夏汤(三两),麻黄汤(三两),小青龙汤(微利/噎者/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喘者去麻黄)三两),麻黄升麻汤(二两半),麻黄附子细辛汤(二两),麻黄附子甘草汤(二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二两),桂枝二越婢一汤(十八铢),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两),桂枝二麻黄一汤(十六铢)。
《金匮要略》含“麻黄”19方:越婢加术汤(六两),越婢加半夏汤(六两),大青龙汤(六两),越婢汤(六两),文蛤汤(三两),射干麻黄汤(四两),厚朴麻黄汤(四两),甘草麻黄汤(四两),葛根汤(三两),麻黄加术汤(三两),乌头汤(三两),小青龙加石膏汤(三两),小青龙汤(三两),麻黄附子汤(三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二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半两),防己黄芪汤(喘者加麻黄半两),半夏麻黄丸(1.5小豆大)。
【仲景药证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一法用桂枝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康平本作“无里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金匮要略2 痉湿暍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5 中风历节
8、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及老人小儿。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14 水气病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16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
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金匮要略22 妇人杂病
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鉴别应用】
(1)生麻黄、蜜炙麻黄、麻黄绒 生麻黄发散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蜜炙麻黄发散力弱,兼有润肺作用,多用于咳喘证。麻黄绒其发散之力缓于生麻黄,适用于体虚及老弱患者而外感风寒者。
(2)麻黄、麻黄根 麻黄的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作用。麻黄根的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其性收涩,具有敛汗固表之功,常用于自汗、盗汗症。
(3)麻黄、桂枝 两者均能解表散 寒发汗,用于风寒表证。麻黄发汗解表力强,适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不及麻黄,外感风寒表实、表虚证皆可用。麻黄且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咳喘及风水、小便不利。桂枝具有温阳化饮、温通经脉的功效,可以治痰饮水湿及寒凝所致的月经不调、风湿痹痛、中焦虚寒等证。
(4)麻黄、香薷 两者均有发汗解表作用。但香薷兼有和中化湿祛暑功能,习称“夏月麻黄",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此外,香薷也可治脚气肿痛。麻黄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又能宣肺平喘,可用于治疗肺气壅遏之咳喘。
【用量用法】水煎服,3~9g,大剂量9~15g。发汗解表宜生用,体虚及老弱者宜用麻黄绒;止咳平喘多炙用。
【不良反应】麻黄常规治疗剂量水煎服,一般无不良反应。但麻黄碱的毒性较大,口服麻黄碱治疗量的5~10倍时即可中毒,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至2小时可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中毒早期可见烦躁不安、焦虑谵妄、失眠、心悸气短、头晕震颤、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大量出汗,鼻黏膜干燥、排尿困难、尿潴留、心前区痛、瞳孔散大等。重度中毒者,可见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惊厥、心律失常,甚至呼吸衰竭、心室纤颤等。
【中毒急救】氯丙嗪有抗麻黄碱中毒之效,急救可采用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溶液静滴,常用量为25~50mg。忌用氨茶碱及中枢兴奋剂。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喘咳、失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病患者忌服。哺乳期妇女、前列腺增生患者慎服。
【成分研究】
1.生物碱类 麻黄中主要含有生物碱,成分随种而异。
2.挥发油类 主要有2,3,5,6-四甲基吡嗪L-a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月桂烯、二氢葛缕醇等。
3.有机酸类 主要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对香豆素、原儿茶酸等。
4.其他 含麻黄多糖A、麻黄多糖B.麻黄多糖C、麻黄多糖D、麻黄多糖E,儿茶酚鞣质,无机元素硒(Se)及铜(Mo)等。
【现代药理研究】
1.发汗 给大鼠口服麻黄挥发油的水溶性提取物,在75~ 300mg/kg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2.解热 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其有解热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强,治疗剂量即可兴奋大脑皮质,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亦可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4.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黏膜血管和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脑血管和骨骼肌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缓慢而持久,收缩压比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加大,反复应用或应用大剂量则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5.平喘 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6.抑制腹泻 其机制可能有3种:①抑制芳香氨基酸脱氨基酶催化的5-羟色氨(5-HTP)转化为5-羟色胺(5- HT);②阻断5- HT与肠道受体结合;③抑制胃肠道蠕动。
7.利尿 D-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阻碍肾小管钠离子重吸收及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增加。
8.胰岛素样作用 麻黄可促进由葡萄糖转化的脂肪合成,尚可抑制由去甲肾上腺素(NE)促进的脂肪分解作用。
9.免疫调节 麻黄能减轻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调整二硝基氨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失调。其机制一方面是使胸腺萎缩,导致T淋巴细胞的形成减少,另一方面可能与调整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有关。
10.清除氧自由基 从麻黄中提取的水溶性麻黄多糖对邻苯三酚的氧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炮制研究】麻黄生品中挥发油含量为0.1150%,蜜炙麻黄中含量为0.555%,炒麻黄中含量0.0655%.在蜜炙品中,具有平喘作用的L-a萜品烯醇、2,3.5.6-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值咳祛痰,抗抗病毒作用的柠檬场、芳樟醇等含量增高[3~5]。、从而进步证明了麻黄经蜜炙后发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强的传统经验。
麻黄绒的制取,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同程度地损失部分有效成分,主要损失其髓部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而皮部的挥发油成分并未受到过多损失。故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主要由于总生物碱含量较低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