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专家给出建议:预防大肠癌,这一举动最管用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郜冰蕙
编辑 | 袁月
癌症是我们常常谈之色变的话题,许多人会不自觉地把癌症和绝症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早期癌症是可以治愈和预防的。
说起癌症预防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但在近日诺辉健康联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活动中,不少来自学术、临床和商业的顶级专家与讲者一致认为:对于大肠癌来说,早筛足以“改变生命的轨迹”,它对预防大肠的影响占比超50%。
大肠癌已上升成为全球第二位的癌症杀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大肠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介绍,当前全球癌症势态严峻。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癌症数据库GLOBOCAN2020,2020年预计全球有1929 万新发病例,996万死亡病例。而在这样的一个1929 万的新发恶性肿瘤里面,中国每年有456.9万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00.3 万。
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仍然是新发前三位的恶性肿瘤,而大肠癌已上升成为全球第二位的癌症杀手,也是中国高发癌症中增速最快的癌种。
早期大肠癌筛查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已有国外大肠癌防治数据证实,推广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普查有利于逐渐降低晚期癌症检出率、有利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
蔡三军教授表示,大肠癌的一级预防(即生活方式)仅在死亡率降低中起到35%的作用,筛查普查起到了53%左右的作用,而即便是最好的临床治疗也仅仅只有11%的作用,所以“我们大部分的医生是在这11%点几里去努力的,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非常重要。”
“浙江大规模筛查整个做下来以后,我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让我们得到了很好的经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表示,癌症早筛有望提高早期患者占比,使一大批无症状的结直肠癌及癌前期病变患者能够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节约卫生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提高患者生存率最有效的途径。
早期筛查知识普及率不足,结直肠检查弃检率高
“癌症早期发现九生一死,晚期发现九死一生。”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表示,结直肠癌越早发现受益越大,然而结直肠癌检查的弃检率却相当高。
爱康集团2020年体检数据显示,便隐血弃检率约65%,肛门、直肠指诊弃检率约37%。此外,据《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国内不了解肠癌筛查的人占85%,没做过肠镜的人群也占比也高达95%,可见肠癌防治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知识盲区。
“尽管我们的临床医生不停努力,但是目前结直肠癌的5年的存活率仍然徘徊在30%—60%。”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教授表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深有体会,治病不如防病。”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委会委员尚书主任也表示,癌症早筛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救命,更在于“治心”。很多人对癌症的恐惧源于“不怕死,怕遭罪”,实际上,癌症从来都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的恐惧,是它让我们一直无法付诸行动。
非侵入式检查或可改变大肠癌筛查高弃检率现状
之所以会出现大肠癌筛查高弃检率的现状,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患者会在心理上排斥指检或镜检等侵入式检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肠镜设备和人员的供不应求。
林国乐教授表示,患者可以直接做肠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肠镜,所以要研发出一些新的方法,缩短不必要的肠镜检查,比如在筛查流程中加入问卷的调查环节、便隐血检测或多靶点便隐血联合DNA检测等,都可以通过非入侵的方式进行初步筛查,再为结果阳性的患者进一步做高质量的肠镜检查,既提高筛查普及率又能避免患者产生心理障碍。
诺辉健康与爱康联合发布的肠癌早筛白皮书数据显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其对于进展期腺瘤的检测灵敏度为63.5%,高于传统的便隐血检测两倍以上,且可以有效的发现癌前病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委员会常务委员、科普作家“菠萝”李治中博士表示,虽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美国50岁以上人群的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在下降,但是,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50岁以下人群的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断上升。
李治中博士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风险因素,进而评估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做肠癌的早筛。一般来说,普通人在40岁以后就要做肠癌早筛,有家族史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早做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