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武松赵登禹: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功最高的抗日英雄

“大刀向鬼子的头砍去!杀!”

一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传唱长城内外。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

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

《大刀进行曲》的节奏,从容不迫,如同战斗号角,催人奋进,亦如翻飞的大刀,寒光闪闪,当时只有 23岁的麦新为二十九军大刀队所折服,挥笔写就如此激昂的乐曲。

一、破锋八刀

“大刀队"在西北军内的正式名称是手枪队。由于每名战士身上背着一把大刀,所以又称“大刀队"。

手枪队最初组建于1916年,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和一支盒子枪,后来的手枪队装备更为精良。

当时冯玉祥从全军部队中选取身材比较魁梧、体格比较强壮、手脚比较敏捷的人。给他们配武器都是以短兵器的手枪为主,每人配备七六二自来得手枪1支、子弹2粒,骑枪1支、子弹100粒,六五勃郎宁小手枪1柄、子弹50粒和4斤重的大砍刀1把。

“大刀队"的训练特别严格,尤其对体力锻炼、劈刺技术和夜间战斗等项目,要求极严。

在西北军第二号人物张之江的主持下,武术家马风图、马英图等人编创成简便易学的“破锋八刀",取代了旧有的刀术教材,其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编制的。

“破锋八刀”刀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破锋,击破刺刀。八刀,共8个刀式。刀,大刀,刀身长约60公分,刀柄长约20公分,双手握持。刀身宽约10公分,开长短双血槽,刀头有尖,为60度锐角。刀背和刀尖之间有一圆孔,用来系穗子。刀重4斤,讲究"快马轻刀"。刀后有圆环,用来系刀柄上的缠布和用来擦刀的手巾。  

破锋刀在炉火中经历数万次锻打、在水缸里淬火,毫无杂质,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适合双手握持。 

作为冯玉祥随身护卫的赵登禹,在未人伍前已精通拳术,加上多年行伍操练,刀法已炉火纯青一一劈、砍、撩、扎鬼神莫测,将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的刀法舞得生风。

二、打虎英雄

赵登禹,1898年生,字舜诚(一作舜臣) ,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13岁的赵登禹曾拜在著名武师朱凤军门下,苦学八卦掌,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对于刀、枪、剑、戟诸班兵器都有十分精通,尤善徒手夺刀、赤手夺枪。

他练武十分刻苦勤奋,16岁时双手就可轻松举起两百余斤的麻袋。

16岁时,与其兄赵登尧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步行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16混成旅当兵。

要说当年武松徒手打死老虎,这事尚有异议,可是赵登禹却是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

1919年,冯玉祥部驻防在湖南常德,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需要路过城北德山和石板滩,早听闻山中有老虎伤人,但是赵登禹还是只身带人上山。

到了山上果然从草丛中跃出一只猛虎,老虎身长8尺有余,凶猛异常,众人吓得面如土色。

赵登禹仗着身手敏捷,直接猛冲过去,上去就向老虎头上一击重拳,雨点一般的密集拳头之后,老虎直接被打翻在地,等到众人反应过来,老虎已经奄奄一息,赵登禹气喘吁吁的骑于虎背。

冯玉祥知悉赵登禹打虎经过后,拍下照片:只见一强壮军人骑于虎背,左手抓住虎头右拳高举,作打虎状。

冯玉祥将照片登报后保留下来,直至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抗日殉国,取出照片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

而这一打虎事件就让赵登禹成了西北军的“武松”,也让他名动三军,成为了抗日英雄里武功最高的人。

三、喜峰口饮血

1933年,日本继“九·一八”吞并东三省后又挥兵南下,企图越过长城,吞并华北。

为了阻止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张学良将各派系组成了8个军团,在长城一线布防,西北29军辖3个师,宋哲元令冯治安守城岭子、喜峰口、潘家口一带。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是天然的屏障。

1933年9月,109旅旅长赵登禹奉师长冯治安之命,派王长海 217团为先头部队星夜赶赴喜峰口接防。

当先头部队到达喜峰口时,发现阵地已被日军第14混成旅占领。

9月9日上午,王长海团及赵禹所率大部队陆续抵达喜峰口,在立足未稳之际,便遭日寇炮击。

10日与11日,赵登禹部与进攻喜峰口两侧的日军展开肉搏战,双方来回拉锯战,争夺吸风口之战十分激烈。

经过两日的激战,敌军服部及铃木两个旅团,附伪蒙、朝鲜混合军约两万余人,仍占据喜峰口东北高地最高点以及长城以北高地,其炮兵阵地在蔡家峪以南及白台子西南高地一带放列,不停向我阵地盖射。

由于地形险恶,二十九军只能仰攻,加上武器落后,大刀只有在近战时才能发威,二十九军几乎无计可施。

战事正在胶着时,作为前敌总指挥的赵登禹通过分析发现,硬拼肯定难以和精良装备的日军抗衡,他突发奇想用大刀队夜袭敌营。

恰好附近的村民对山上的情况十分了解,于是赵登禹就让村里的老百姓带路,星夜12点钟,赵登禹组织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夜袭日军阵地,许多日军还在睡梦中,就脑袋搬家了,赵登禹带领敢死队悄无声息的砍杀日军500余人。

日军铁甲车、汽车均被敢死队一把火烧为废铁,炮径炮栓均被破坏、卸毁,

11日夜袭至12日上午击毙敌人3000余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勇气。

日本自从明治大帝造兵以来,日本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挫败。

此战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以至于后来日军睡觉都要带铁围脖。

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大刀队名声大振,作曲家麦新还以此写了《大刀进行曲》,赵登禹也升任132师师长。

1938年3月18日的《申报》上,登载了一条“赵登禹宝剑已折断"的消息:赵登禹师长宝剑因杀敌过多已折断,携北平作纪念品,剑上血迹斑斑,将择地陈列。

四、南苑血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日军更加嚣张,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7年7月25日29军奉军长宋哲元命令从南苑前往北平城内。留守南苑的部队有29军卫队旅、骑兵第9师一部、军事训练团以及平津大学生军训班等5000余人。

为了临时应变,宋哲元调守防河北任丘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地区临时指挥官。

1937年7月27日凌晨,日军先进攻通县,枪炮齐鸣。南苑离通县不过20公里,所以听得非常清楚。

1937年7月27日凌晨1时左右,日军迫不及待地下达了作战命令,即“旅作命甲第46号”,通知下属各部队 “以主力准备攻击南苑”

当天下午,赵登禹奉命率132师一个旅赶往南苑增援,却没有料想,他的行军路线被汉奸潘毓桂全部告知了日军。

日军赶往团河一线阻击赵登禹部,好在赵登禹亲自率领的一个团,赶在日军之前通过了团河,没有什么损失,但后续的那个团却被日军伏击,损失惨重。

7月28日5时30分,战斗正式打响。

6时10分,日军占领荣茂庄。同时,第三大队进攻团河行宫赵登禹所率的中国守军。不久团河失守。由于日军强大火力和兵力,中国南苑守军联络被切断,各自为战,伤亡惨重。

28日上午,日军开始轰炸,一开始没有目标的乱轰,由于汉奸的出卖,之后日军就开始进行较为精确地轰击。

几个小时的轮番轰炸,造成了南苑守军相当大的伤亡,死亡人数达到近千人,由于日军的炮火猛烈,医护人员根本没办法救援,好多伤者,只能在战场上白白流血身亡。

日军飞机、重炮轰击逐渐停止的时候,好多士兵都以为结束了,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赵登禹立马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他知道这是日军步兵要开始全面冲锋了!

果然如他所料,日军第20师团的3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在近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大量步兵炮的掩护下从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全线进攻。

等到宋哲元下令撤退南苑的消息传送到赵登禹手上时,已经晚了几个小时,南苑已经没有了任何防御工事和阵地,指挥也陷入了混乱中,赵登禹只得带人撤退。

然而就在此时,传令兵来报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外被日军围困,赵登禹于是立刻率部去援。

在大红门附近,佟麟阁副军长腿部被日军机枪打中,他将衣服扯下裹住伤腿继续指挥杀敌。就在此时,日军飞机低空俯射,佟麟阁副军长头部中弹,不幸殉国。

佟麟阁军长牺牲后,赵登禹命令部队在大红门集结,准备对日军发起反击。

由于叛徒潘毓桂再一次提前将小路指给日军,日军第4旅团利用日军已经抢先占领了大红门并在公路两侧的树上架设机枪扫射。

当赵登禹率领一个排的士兵冲杀到距离大红门不远处的黄亭子时,不幸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

在最后三分钟,炸弹的爆炸声使得他从昏迷中醒来,他看到身边两眼都是泪水的卫兵赵正清时,对他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他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

说罢,赵登禹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赵登禹殉国后,当天下午6时许,由冀察政务委员会派参议田春芳协同北平红十字会到大红门,将牺牲的将士就地掩埋。

几天后,陶然亭内龙泉寺的僧人们将赵登禹的遗体取出,用烈酒和毛巾擦拭身上的血痂。那张脸血肉模糊,但圆目怒睁,在烛光下,凛凛正气呈现在出家人面前。

方丈用手为将军合上眼,用一洁白的粗布,覆了上去,棺材上了盖,打下木钉。僧人们点上一炷香,插在上头,开始诵经。

赵登禹的灵柩暂厝于寺内。僧人们崇敬他的人格,怕棺木朽腐,每年给棺材上漆,那棺材一直保持干净锃亮。

1946年7月28日,国民政府为佟麟阁、赵登禹举行公祭。 29日由龙泉寺起灵,何基沣奉冯治安之命到北京护送灵柩,在卢沟桥西道铁路桥侧的山坡上安葬,实践了“卢沟桥是29军坟墓”的誓言。

一代虎将性刚尤,赤胆忠心向神州;

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