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周至县:傥骆道

【三秦文学】傥骆道汉中学习平台2021-04-19订阅汉中盆地各县(区)人的口音,大都接近川音,而洋县人与关中人的口音却十分相似。这种现象的存在,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恐与傥骆道有关。傥骆道,南口曰傥谷口,北口曰骆谷口,即今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该道呈南北走向,越秦岭,是洋县与周至县之间近捷的一条古道,长约240公里。该道又名骆谷道,在《三国志》有载。三国前,该道已形成。原来,先民们为求生存,总是一再迁徙,以寻到更有利的环境。迁徙中,他们会避山走谷,缘河觅道,如此踩踏而成古道。傥骆道自洋县城北起,经四郎庙,到八里关;溯黑峡河北行,经华阳镇,再东北行;经县坝,越过烂店子梁,进入太白县境;再向东北行,进入周至县境;再东北行,翻老君岭,出西骆峪,到周至县城,为傥骆道的主道。另外,在洋县城与华阳镇之间,洋县城与厚畛子之间,厚畛子与周至县城之间,有若干小道亦可走通。据史籍载,傥骆道上曾发生众多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年)三月,大将军曹爽亲率十万大军,从骆谷长驱而入。时蜀国主力在四川涪县,汉中守军不满三万人,分守洋县北部兴势山(今马道梁)和东部黄金谷(金水河谷)。因蜀军扼守傥骆道南口和子午道要隘,魏军久攻不下。时遇霖雨多日,道路泥泞,粮草转运甚难,曹爽无奈撤军。时蜀军涪县援兵已赶到,大将军费祎占据洋县东北部的山岭,断绝魏军退路,曹爽率军虽拼死苦战,终因伤亡惨重而大败。蜀汉延熙二十年(257年),大将军姜维率军由洋县傥谷伐魏。蜀军到沈岭(周至县西南),关中的魏军也赶到而抵挡,邓艾从陇右派兵也来予以增援。姜维急于求战,而魏军坚壁不出,姜维无奈,只好班师返回汉中。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懿集团把持魏国政权,做好灭蜀准备后,兵分三路,攻伐蜀国。其中,大将钟会率领两路兵马,由子午道和骆谷道南进,一路未遇任何抵抗,迅速占领汉中。南北朝时期,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汉中太守司马勋趁关中人民反抗羯族后赵政权之机,领兵从洋县傥谷北进,占据长城戍(周至县西南骆水东岸),遂派兵进攻长安。终因兵力不足,中途而返。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朝廷征兵疏通傥骆道,在北口设置骆谷关。唐代,傥骆道属官驿大道,尤为畅通。不少达官贵人、文士墨客途经此道,留下许多动人诗篇。如杜甫、欧阳詹、韩琮、白居易等,都留下了对傥骆道的歌咏。由关中经秦岭至四川的古栈道有傥骆道、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7条。这7条古栈道,遍布珍贵的文物古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遗存之一,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是中原、关中地区与汉中、西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这些古栈道,是和丝绸之路相媲美的文化线路遗产。来源:汉中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