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先二七、于细微处见功力 ——从肝阳吐血不宜用茅根说起
白茅根是一味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的良药,历代用此药组成的止血方剂甚多,如《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圣惠方》治鼻衄及小便出血,亦有单用此味为方者。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此药的止血作用倍加推崇,曾制“二鲜饮”治“虚劳证,痰中带血”,即取白茅根与鲜藕同用。从上观之,白茅根治热逼出血之证,似无疑义。
历代医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增评柳选四家医案·静香楼医案》中载有两例血证,评注者对方中用茅根提出了异议,确属发人深思。案曰:“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益肝体,损肝用,滋养真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柳宝诒对此案加了这样一段按语:“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邓养初评:“论病明透。茅根似于肝阳不宜。”另一例血证,“心脉独大,口干易汗,善怒血逆”,予“犀角地黄汤加茅根、甘草、山栀”。邓养初亦认为此证“肝阳过升”,方中不宜用茅根。
这两例血证,尽管临床表现不一,但均夹肝阳,特别是第二例“善怒血逆”,阳升尤剧。阳升则气逆,热逼则吐血,此病理之必然。斯时清热凉血之茅根,用之似无不妥,而邓养初却认为用之不当,这就很值得推敲了。
白茅根虽属甘凉之品,但“具发表之性,能透温病之热外出”(张锡纯语)。是以清代温病学家尝以此味为温病清热透邪之要药。近代名医武进戴溪桥奚氏儿科,以白茅根为小儿麻疹发疹期必用之引药。可知白茅根并非凉遏之品,是凉而能散者,尤具生发之性。肝阳上亢,宜平宜降,茅根虽凉而能止血,但升发有碍肝阳之平降。所以邓评:“茅根似于肝阳不宜”。其中值得领悟之处,殆在于此。
凡温病热伤肺络之咯血、热迫血溢之鼻衄,杂病热逼下焦之血淋等,茅根均属可用。惟吐血属肝阳上亢,或吐血系心胃火旺而夹肝阳者,茅根则当慎用。
祖国医学发展至清代,达到了新的高峰,涌现了一批很有造诣的医家。不少传世之医案,析理精深,议论恢宏,处方用药,精雕细刻,宛如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柳宝诒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邓养初是其入室弟子。邓氏对四家医案之评注,每有高出于其师之处,足见青蓝之胜,上述对茅根的见解,可窥其入细的功力。然则其学养乃来自多年的积累。我们能从其对茅根的评述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是受益不浅的。
(原载于《光明中医》1987年第2期)
史载:中国药物至少在公元10世纪已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17世纪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