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那些被视若无睹的细节,却拉开三百年春秋混战序幕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已耳熟能详:因为母亲武姜的偏心,导致郑庄公姬寤声与弟弟姬段之间从幼时起就开始了明争暗斗;一直到公元前722年,两兄弟之间的斗争终于在鄢邑分出了胜负——郑伯不但“克”段,还把母亲武姜放逐于颖,取得了这场兄弟大战的彻底胜利。

表面上,这不过是春秋历史上司空见惯的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不足为奇。

然而,深究郑伯克段于鄢的一些被人视若无睹的细节,却发现这场郑国的内斗,就好比一只小小蝴蝶微微扇动的翅膀,激发起东周江湖上的一场飓风,将三百年春秋的历史序幕彻底拉开了。

第一个细节问题,就是面对姬段越来越大的威胁,郑庄公何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都如此淡定自若?

郑庄公

从《左传·隐公元年》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郑庄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淡定哥”。在最初面对祭仲进谏时,直接说出“姜氏欲之,焉辟害?”——不称“母亲”而称“姜氏”,姬寤生对母亲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自那以后,他对姬段的所作所为却是长期稳坐钓鱼船,不露声色,一副成竹于胸的模样。从开始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到后来的“不义不暱,厚将崩”,都表明郑庄公对姬段的一举一动已是了若指掌——这种了若指掌,还是兄弟俩在二十三年长期分隔在两座城市的了若指掌……。

郑庄公与母亲斗法

因此,为了随时掌握母亲与姬段的动向,郑庄公极有可能早就在武姜和京城太叔姬段身边都安插下了得力的卧底。因为有了卧底,他才能监控到母亲和弟弟的一举一动;因为有了卧底,才能准确地得知武姜和姬段约定的起事之日;因为有了卧底,姬寤生才能后发制人,及时派兵去偷袭京邑;也因为有卧底在,才能在攻打京城之际,让姬段经营了二十多年京城迅速地背叛他,投降郑庄公。

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动声色地安排下一切,还不让武姜和姬段察觉到任何异常,姬寤生处心积虑的算计功力之强悍,由此可见!

这也是郑庄公能够最终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最后,《左传·隐公元年》写下了“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而在《左传·隐公元年》即将结束之时,又提到“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上述两处记载,后一次不再提“共叔段出奔”,只提到他儿子公孙滑,此后姬段在历史上就凭空消失了……。

这令人非常奇怪,姬段到底后来是死是活?为何《左传》只记载他逃亡到共邑,而对他的生死从此只字不提?

在《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中,解释“郑伯克段于鄢”时,都直指所谓“克”即为杀,意即郑伯“克”段于鄢,就是郑伯“杀”段于鄢。但在《左传》中,却明确地记下郑庄公攻破鄢邑后,“大叔出奔共”,并未死亡。三本史书对同一人命运的记载,居然连其生死都存在截然不同的说法,究竟是哪本史书更为可信?

从《左传》中后续记载不再提姬段,而只提他儿子公孙滑的情况来看,似乎又说明《公羊传》和《谷梁传》之说有些道理,姬段确实很有可能在鄢邑之战后不久就死了。能解释多本史书这一矛盾的合理推测是,在鄢邑之战中虽然姬段未死,但是也身受重伤。所以姬段逃到卫国共邑后不久,就因伤势过重而死亡。所谓“克”既是杀,郑庄公即便是没有在鄢邑之战中杀死姬段,也是抱着必杀姬段的决心而攻破鄢邑的。

史书上所谓“共叔段”的称呼,是指姬段在卫国共邑去世,而不是说“共”是姬段的封地。

如此一来,“春秋三传”的矛盾之处就可以理解了。

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中,姬段先是从京邑出发,南下逃到了鄢邑,然后再掉头北上逃往共邑。从这条逃亡路线分析,可看出姬段是先出兵南下,去攻打郑国国都新郑;郑庄公则趁着姬段的老巢空虚,派出公子吕北上而偷袭京邑。当姬段在听说自己的大本营京邑被占领后,无心恋战,匆忙逃往鄢邑,却被郑庄公所围。郑庄公攻破鄢邑后,姬段又再度掉头北上,逃往卫国。

从鄢邑的地理位置看,距离许国、陈国、蔡国更近,姬段为何要舍近求远,执意要逃往卫国?

姬段逃亡路线

《左转·隐公元年》曾经提到,姬段经营郑国西北边境多年,势力范围一直扩张到了廪延(今天河南延津北)。郑国的北部边境,从地图上看,大部分与卫国接壤。姬段在造反之前,为确保无后顾之忧,必然会加强与卫国之间的交往,甚至与卫国深度结交以为后援。姬段失败后,从京邑一路南下逃跑到鄢邑,然后又突然掉头北上逃亡卫国。姬段逃亡路线如此反常,与他多年来和卫国的交往密切相关——只有卫国才会收留他。

此外,从郑国周边来看,只有宋国和卫国的实力足以与春秋初年的小霸郑国相抗衡。姬段长期霸占郑国西北,和卫国交往更加频繁,所以卫国才会成为他的出逃首选。国家实力在这种时候尤为重要,只有与郑国实力相当的诸侯国,才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来保住姬段一家老小的性命。否则就会像当年斯诺登一样,只能长期躲藏在俄罗斯飞机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他的避难申请噤若寒蝉了。

公元前722年,姬段逃至卫国后不久,卫桓公就派兵占领了郑国的廪延,为姬段出头。姬段尚未过世之时,卫国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卫桓公同父异母弟弟州吁,也偷偷前来拜访,对姬段一家嘘寒问暖。

州吁与石碏

公元前719年,州吁联手一班亡命之徒,杀死卫桓公后自立为君。夺得卫国大政之后,州吁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先后与陈国、蔡国、宋国结成同盟,拉拢态度暧昧的鲁国,一起杀入郑国,直捣黄龙,围攻郑国都城东门长达五天!

从此,由姬段逃亡卫国所引发的这场狂风暴雨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公元前710年,宋殇公被杀、宋庄公被接回宋国立为国君才算是结束。

姬段逃至卫国共邑后不久就重伤不治而亡,可他的出逃,却引发了东周江湖上一场长达十三年的诸侯大混战,这是为什么?

郑国从东迁的那一刻起,就奉行对外扩张策略。公元前769年,郑桓公吞并郐国,为郑国东迁奠定根基;郑武公执政后,在扶持周王室的名义下,先后吞并东虢国、鄢国、胡国等等洛邑周边国家,还与鲁国在狐壤大战一场,为周平王东迁打下厚实的政治基础;郑庄公又接纳了被父亲宋穆公驱逐出宋国的宋庄公子冯,试图干涉宋国内政……。

郑国东迁扩张形势图

“春秋小霸”郑国扩张的势头如此凶猛,让其周边诸侯国都深感威胁,对这个从渭河平原新迁入的外来势力敌意重重。

所以,郑国一旦发展停滞,出现内乱的苗头,外部敌对国家必定是要浑水摸鱼,以遏制郑国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态势。

这次郑国两兄弟的内乱,就给其他诸侯国压制郑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再不遏制住郑国的发展,以后中原诸侯的领土都会成为郑国囊中之物了!

正是这些被人视若无睹的细节,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推动“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最后引爆了东周江湖的第一场大混战——小小蝴蝶扇动的翅膀,却引发出了飓风!

三百年春秋混战的序幕,也从此被彻底拉开,再也无法闭合。

(0)

相关推荐

  • 高考古文观止 第1集 《郑伯克段于鄢》

    高考古文观止 第1集 《郑伯克段于鄢》

  • 权力中心的罗生门——郑伯克段于鄢(全)

    从3月5日开始的系列,聚焦于<春秋左传>时间轴上第一个最为有名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由于剧情过于精彩,历史上的评论也有很多,所以尝试以"罗生门" ...

  •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赤 〔先秦〕

    古风藏书·古文观止·卷三·周文·十五 (古诗文网)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谷梁传>) 谷梁赤 [先秦]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 ...

  • 《春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全文,翻译赏析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 ...

  • “郑伯克段于鄢”表面上为叙事,实却说明礼治的尴尬,原因何在?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也是千年以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则故事,这一篇目中记录的历史事件曾经无数次警醒世人,在很多电视剧中也多有利用,尤其是其中所说的"多 ...

  • 古文观止49: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1.段:即共(音工)叔段,姬姓,名段,郑武公少子,郑庄公同母弟,母武姜.郑庄公即位后,共叔段受封京城,故称京城太叔或太叔段,后因叛乱,被庄公 ...

  • 古文观止1: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 1.初:当初.故事 ...

  • 经典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译文与读解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 ...

  • 行书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 ...

  •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