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创作画社】—— 五代时期南唐画家董源《溪岸图》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

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

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

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

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

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

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

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

《溪岸图》所画山体均不高峻,

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

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

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

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

而向下的悬崖,

则似侧倾的浪谷。

图中人物不多,但勾勒精致,神态生动。

屋舍、水榭也布置合理,

结构严密,类似界画。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中山体层次与石骨之表现,

层次清楚,颇有北方派气势,

但并不像北方派那样用突出的骨线表现山石的结构和山体的外轮廓与凹凸。

其用笔少,主要以水墨烘染来显示山石的结构和山体的阴阳,

线少且不重,所以,

骨体显得湿润,内含秀媚而不露雄强刚猛之状。

这种以渲染表现山体的画法,

显然如董其昌所说的“王维始用渲淡,

一变勾斫之法”。

此图苔点较少,

还没有形成董源以点苔特色之一的南方派山水画风。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的笔墨表现,

更加突出了墨的渲染烘托技巧。

此幅上方山峦隐在云雾中,

用破墨达,以淡破依,

晕染面成,墨法神明。

山石轮廓用笔方中带圆,

似北宋李成的风格,皴笔用点子皴,

由外向内皴人山石阴暗部,

层层积点多遍,

使山石轮廓若有若无,浑然一片。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画中山石的勾染皴擦层次极为丰富,

通幅没有锋利的线与面的对比,

烟岚云雾的处理虚实相生,

山上及山脚下的水边多有碎石,浑圆而柔和。

画树和水榭,人物则以笔线为主。

树木用双勾,八面出枝,

用笔顿挫曲折,刻画出它们在风中纷披仰偃的姿态;

水面则用网巾纹,

以极细极流利的笔线勾出波浪、人物、屋宇的刻画精密细致,

神完气足,

整幅画将笔线的细致刻画蕴涵在显晦交替极为丰富的墨晕当中,

营造出一派江南风雨之景。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为呈进之作,

由南唐内府而入于宋内府,

由宣和内府散出,

复入于南宋内府,

宋高宗为之题名,

贾似道由内府得此图,

加钤“悦生”、“秋壑”两印,

由贾家散出,

为王井西得之于告川(吴兴)。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元初为庄蓼堂收藏,

周密云《因过眼录》有记,

赵孟慎从庄蓼堂处继藏,

钤“天水郡收藏书画印记”,

并有《题溪岸图》诗,

柯九思得藏《溪岸图》,

并钤“柯氏严仲”三印。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明初入藏洪武内府,

钤有“典礼纪察司印”之半印“司印”,

入洪武内府后,去向不明,

1938年,徐悲鸿得之于广西桂林,

张大千以金冬心《风雨归舟图》易之,

入藏大风堂,

1968年,王己千与张大千交换而入藏,

名其斋为“溪岸草堂”,

1997年9月,由王己千转让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溪岸图》绢本 221.5x110cm——细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