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课堂教学】该不该当一个好演员——批阅日记随感

花好月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特别的班会课!”我兴致勃勃,故弄玄虚。

“围绕什么话题呢?先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的日记内容吧!”

你看,这两位不约而同地描写了自己对于近期的公开课的看法,同时也抛出了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公开课结束了,有人在演戏,装。讲真,看到日记内容的那一刻,我内心是有一点点愤怒、厌恶的,文字深深浅浅地戳中了我的痛点,竟也有种如芒在背的尴尬,慌张。稍释平静之后,在刚才那些许的愤愤不平和委屈不安中,衍生出多一点点的欣慰和感动。

“同学们,你们猜猜看,我看到这两篇日记时作何感想?”

“……某某某完蛋啦,老师肯定要收拾你啦。……某某某可真是敢说呀!”

孩子们畅所欲言地勾勒出这两个敢说的宝宝可能会遭遇的情境,还有些不言语的孩子则露出狡黠的笑容,瞅瞅他们,却总还是偷偷瞄瞄我的脸。我总是微笑着,观望着,等待着。

“同学们,今天,我的心情很复杂。但是我想先说明的是,今天,我更强烈的感情是欣慰,高兴,因为我们班的哲思小方队又增加了两位大员,他们一出手抛出来的就是关键性问题,很有价值和意义,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们丝毫不顾忌是否会因此而惹来“杀身之祸”,依旧敢想敢言,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我眼中温柔地目光投射在那个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的孩子身上时,一时间掌声雷动。他低埋的头微微抬了抬,眼中放射出光,流出意外。

”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深刻却并不深奥的问题,好吗?现在咱们畅所欲言来谈谈,公开课上自己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好吗?“

”老师,我先来说说吧。上次公开课,我坐在最后一排,录播教室那一面大玻璃让我感觉特别压抑,我几乎一节课一动都不敢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那个玻璃后面有多少人,有多少双眼睛,我挺害怕的。“

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学习有些困难的孩子。没有着急点评,微笑着看着他示意坐下。

”老师,我也想说说,我跟他的感觉挺相似的,但是后来我就想着认真听课,慢慢就很投入进来,也能思考出一些老师的问题,可以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学习成绩较好地孩子。

”同学们,你们是哪一种情况呢?第一种的孩子们举举手。”目测有十几个孩子羞涩地举起手来,基本也是班级里学习较困难的孩子。

“第二种呢?”这时候一大部分的孩子都举手了。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我们看到紧张焦虑的状态大部分人都有,只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能够及时调整自我的状态。

“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不管是第一种的焦虑不安,还是能够做到第二种的适应课堂节奏,你们自己是在表演吗?装成一副爱学习的样子。有这样的孩子吗?”

一时间大家静默了。

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日记里的内容一样,我们好像大多数人都在那样的情形中努力“装”着不紧张,然后慢慢的适应了节奏,到最后可能竟然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状态。只是还依旧存在一小部分孩子因为自己确实很难投入学习,毕竟是否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不单单靠着意念就能够跟上队伍的,也许还有自己长期以来的状态不佳日积月累落下来的东西太多而导致“量变引起不太好的质变”,然后导致了他们想继续装也依旧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了。然后在内心深处衍生出一种抱怨的情愫,进而成为无法排遣的忧愁。

我想,听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明白孩子们纠结的地方在于对待“表演”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妨来一起探讨。

一、何谓“演员”

“表演”“演员”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网上流传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是多么精辟的概括啊!其实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在课堂我的角色是老师,在家庭我的角色是贤妻良母,在社会场合中又会随即演变出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样角色都是为自己的本体添加的身份象征,这一重一重的身份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其实啊,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那么,我们不要去扮演这些角色,可以吗?

仔细想来,如果抛开这些身份的象征,不是老师,不是女儿,不是母亲,那么,我到底是谁?仿佛这便成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孩子们习惯性的把“表演”当做了贬义词并且怀揣着戏谑的语气去调侃自我生活的惯常时,也就出现了内心的偏离。

最终明白“演员”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生活赋予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担当,在这一生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个角色应该去做的事情,同时在这份努力中不断找寻着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二、代入感

刚才的第二个孩子提到了课堂中自己从紧张到投入的“渐入佳境”,我想这便是“代入感”的意义所在,或者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活在当下”。

人生的很多苦恼仿佛都来自于自我的不安静,代入感的缺失让我们开始一遍一遍的做起了“白日梦”,孔明先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中早已经说透了“静以修身”的重要意义,而这一份“宁静”,涵盖的必然有一份能够活在当下的沉稳,能够很好的将自我带入到本应该去做的角色中并且努力做好,也便能够获得内心的静,收获到自己的成长。

三、仪式感

这个词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提及的。学校生活的仪式感表现在我们的课堂口号“热爱生活,超越自我”,表现在运动会上我们精心制作的条幅、口号标语牌,美味的蛋糕,其实也表现在我们的对于教室的装饰、我们在公开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生活中需要仪式感,学习中也一样。虽然孩子们提到了公开课的各种准备工作,说到了自己的不理解,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鄙夷的语气,但我还是想用生活中的很多例子来与大家探讨。

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生日都是别样的丰富和精彩的,我们都明白每一个充满意义的节日背后都有很多看似“处心积虑”却意义非凡的准备,我们为了新年购买年货、新衣,我们收获成功的时候一家人聚餐庆贺,一定会有很多与日常不同的准备。

其实,家常课与公开课也是如此。

家常课就好像我们每天回家吃的家常饭,而公开课便是过年过节准备充分营养丰富的“满汉全席”。当你会抱怨老师平时可能准备并不见得如公开课充分的时候也必须要明白,“满汉全席”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吃。如此看来,这其中对于老师而言应该也的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够在保证教学进度安排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课程讲得有趣有味是我们从教的目标和方向。

四、意义和价值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总是很宏大的话题,但却是我们终究绕不开的终极思考。当我们的人生不断在体验中拥有着代入感,进而在特别的日子中拥有着仪式感的体验感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做到极致,技艺日益精熟,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所谓的“角色”也会变成一个个标签粘贴在我们的本体之上,成为自我的代名词。此处我联想到了从古至今的让我们惊叹的伟人领袖,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文人志士,他们无一不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了极致,不断地代入感而来,升级为终极的享受人生。我想到了身为演员的张译,孙俪,他们把自己变成剧本里的每一个角色,他们把自我的生活与职业合二为一,成为为演戏而生的好演员。

在人生的精进过程中,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每一分变化,这样的量变过程中我们的心态会发生变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有趣有味,而我们也最终能够找寻到自我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亲爱的孩子们,期待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欢喜的模样。一定可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