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心术——古代的幕僚浅谈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有三大智慧之源:一是利用自然之力,改造万物的工巧之智,二是体验风月之美,吟咏于笔端的雕龙文心,三是哲思缜密,参透事理,顺应和利用社会内在规律改造政治格局和制度细节的禀赋。第三种能力的拥有者可以是政治领袖,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一类人的辅助,通常我们称其为谋臣,其中之魁渠者,往往被尊为军师,更符合现代环境的叫法是——幕僚。

治国干才

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姓的幕僚应该算是伊尹,本名为伊挚,尹只是他的最终职务,其实他本人拥有多重身份,他是有莘氏陪嫁的媵臣,既是厨师、又是教师,后来被商汤赏识才成为开国元勋。而商朝中期的重臣傅说,原先也是卑贱的奴隶,商王武丁立志革新强国,才将其破格提拔为宰相。为了堵住大臣的嘴,武丁还编了个梦见贤人的美丽谎言,让手下人按图索骥,结果不出所料地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这位一代贤相。

军国大事必须有得力谋士相商,才不至于在重大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

当然彼时还没有幕僚这一称呼,只不过从工作性质上来讲,伊尹和傅说都算是国君的私人顾问,人格上受到最高尊重,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给予充分重视。当然进入周代以后他们的职能与辅弼大臣相重合,演化成为一种固定的行政职务,后世一般统称为宰相或丞相,皇帝成了孤家寡人,和百官一把手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需要处处提防。当然皇帝也可以有心腹之臣,但更多是具体办事人员,忠实履行皇帝分派的任务,而谋略型人才一般都会以朝官的形式出现。

起于军旅

今天谈及所谓的幕僚两字,首先要从先秦时期的幕府说起——《史记·廉蔺列传》记载,赵国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古代出征打仗居无定所,主帅的指挥中心随时变动,需要搭建流动帐幕,也就是“幕为府舍,故为幕府”。李牧作为前线元戎,自然拥有很大的人事处理权和地方财政支配权,因此手下的文吏都是亲自选拔任用,边境的租税也可以直接拿来充入军饷。

南阳诸葛独当一面,其地位自然高于幕僚,但智者皆将其奉为楷模。

渐渐地地方军政大员的衙署都被称为幕府,尽管这些大都已是固定机构,并非前线流动场所,另外幕府两字也演变成了对地方一把手本身的尊称。这些高官肩负地方军政和经济责权,诸事亲力亲为当然不现实,需要招募一批办事精干的能吏,负责参与机要,谋划方略,起草文书或处理案卷等等。这类人员多数来自中下层文人集团,受到长吏高度器重,故而被尊称为幕宾或幕友,而其名称的确切由来,一般公认是出自《晋书·郄超传》。

避之不及

东晋权臣桓温日益膨胀,意欲废除晋帝而自代,其手下参军郗超摸准桓温脾气,时时劝说桓温及早图谋大计,因此深得桓温信任。某次谢安、王坦之登门拜访,桓温让郗超躲在厅堂帘幕之后,记下他们二人的谈话。宾主闲谈之际,突然窗外起风,吹开帘幕,郗超惨遭暴露,只能上前施礼相见。谢安不动声色,淡淡一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将厅堂之帘幕,比作行军驻扎的帐幕,用这样一个古今对照的典故,巧妙化解了撞破偷听的尴尬。

帘乍起,揭开一段密谋。

表面听来这是一句风趣的戏谑,甚至还有些许赞美,但是细嚼此语,其中的深意远不止此。桓温虽然野心勃勃,但对忠于晋室的王谢世家始终心存忌惮,谢安和王坦之此来,本就有探听虚实的考虑。而桓温也同样也想搞清二人的来意,派郗超记录就是为了留待二人走后仔细揣摩(毕竟当时没有录音话筒),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吹来一阵无名清风,令双方的默契缓冲荡然无存。谢安的这句话近似玩笑,却暗含讽刺和警告——你果然是躲在幕后给主子出主意的狗头军师!

舌灿莲花

六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实权人物或因觊觎高位,或为全身自保,大多会延聘智谋之士,让他们参赞机要。扪虱高谈的王猛算是其中的翘楚,但大部分的幕僚都是只会舞文弄墨的一介儒生,处理日常往来文书没有多大问题,但不能指望他们运筹帷幄。这一时期不少名士就是以曾任幕职而为后人所熟知,比如被人赞为“俊逸”的鲍照就曾是参军,而有担任过步兵校尉的阮籍。南齐王俭德高雅重,其官署被美称为莲花池,下属庾杲之被赞为幕下莲花,从此又多了莲幕这一典故(帘与莲恰巧也同音)。

唐代幕僚,往往也是创作边塞诗的主力军。

节度使招纳名士充当幕僚形成风气,李白和杜甫都曾出任幕职,前者因为站错队差点掉脑袋,后者同样干得磕磕绊绊,原本和杜甫甚为相得的严武,因为受不了他的臭脾气,几乎动了杀心。善些边塞诗的文人大多都有从军入幕的经历,比如岑参、高适、李益、卢纶、韩愈、元稹、李商隐、司空曙等人。正式的职衔一般是参谋、判官、行军司马之类,而且还兼带检校京官的头衔,起初大多胸怀报效军前的豪情壮志,但最终仍不得不为稻梁之谋弄得一身沧桑。

虽然幕僚从来不是高官显爵,但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独特的角色,其萌蘖始于上古,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直到近代以后依然存在。不过从明代以后,幕僚的权限和范围有了微妙的变化,除了将帅身边吏僚,地方行政干部周围,也往往有一位影子人物站在身后,关键时刻给予提点,你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身份吗?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君振

河图洛书 · 210426

(0)

相关推荐

  • 漫话古代的幕僚

    文慕洁 古代地方官聘用的助手大致分作幕僚和幕友两种.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体制内吃公粮的官员;后者在体制外,系幕主私人聘用,俗称师爷.两者虽属性不同,却都是幕主身边带有参谋.顾问色彩的助手,总体 ...

  • 幕府诗人的蜀漂往事

    马琳 唐代幕府制度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大批文士入幕为僚,幕府创作也随之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高适.岑参.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幕府诗人."自古诗人皆入蜀" ...

  • 古代服饰量词浅谈

    原创:谢大勇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服饰艺术分典> 副 主 编 我们现在常说"一件衣服"."一条裙子"." ...

  •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浅谈(一)

    一.意象 渗透了作者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诗人总是带着特有的感情看世界的,于是世界万物就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性,诗歌正是用这种具 ...

  • 中国古代改姓浅谈

    古人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这说明中国人的姓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改姓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唐代有一个叫戎昱的诗人,年轻时考进士失利,在湘桂一带漫游. ...

  • 浅谈盔甲-古代士兵终极防御装备

    本文作者:草根驱逐舰 盔甲-古代士兵使用的防护装备,在古代一件好的盔甲往往要比武器更加昂贵和重要.纵观几千年的冷冰器战争史,人类的盔甲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便是枪弹的出现也未能抵消人们对盔甲的热衷.而 ...

  •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浅谈

    中国古代把正常退休叫"致仕",其意即把曾有的官职卸下还给君王,在家中休息养老度晚年.另外也有"致事"."致政"."养致" ...

  • 从分封到郡县:浅谈古代中国行政制度演变的必然性!

    文|历史时刻录 图|来源于网络 西汉初期:分封.郡县两制度并存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改分封为郡县,自此郡县制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分封制为何要被郡县制所替代?分封制有那些 ...

  •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浅谈我国古代的悼亡诗

    "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赵翼<陔余丛考> 作为哀悼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悼亡诗由于其承担的情感的属性尤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根据悼念对象的不同,悼亡诗有广 ...

  • 从历史文献及神话传说,浅谈古代天文常识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虽然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天文学很大程度上与宗教迷信和占星术相联系,但是,并不妨碍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深入了解. 根据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 ...

  • 高粱来自哪里?我国古代有高粱吗?浅谈高粱沉浮史

    北方农民对高粱都不陌生,这种农作物曾经被赞美.被膜拜,因为它养育了太多的人类,因为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人们又鄙夷它.轻视它,因为它口感太差,苦涩难食,根本不配做为主食! 我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