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故事在哪里?
带着孩子们阅读了《南辕北辙》的不同版本后,布置作业:把《鹿角和鹿腿》与《伊索寓言》上的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异同,并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
我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并没有给孩子们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想到什么说什么即可。
晚上,一个孩子给我打电话:“老师,我《伊索寓言》这本书上没有《鹿角和鹿腿》的故事。”我当时正在外面,我记得我们班所买的版本是有的,故事差不多的,但是名字不同。可是我一时也想不起故事的名字了。我肯定地对她说:“一定有的,你仔细翻翻。”
上班路上,有家长遇见我,说:“老师,昨天那作业可让孩子忙了好一阵。我们在书上一遍一遍地找,可是没找到。最后,只好在手机上搜的。”
这样一说,我也疑惑了。翻开书,找到了《池塘边的牡鹿》,不就是和书上的故事差不多的吗?我以为孩子们在假期里看过了,就有印象了,没有告知孩子故事的题目有可能不一样。
课前,我调查了一下,在课外书上没有找到故事的孩子,还不在少数。
在为数不多的找到故事的孩子中,也是一脸蒙圈:到底怎么对比?我还以为昨天的对比阅读课上得挺好的,教了方法:1.看故事情节的异同;2.看结尾的异同;3.看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
可是,会的孩子只找到了一两个。所以,继续教方法。
一、通读故事,了解大意
我们手里的《伊索寓言》版本,关于这个故事写得很简略。“牡鹿口渴了,到池塘边饮水。”但是,花上一分钟通读一遍之后,孩子们基本能够了解大意。
二、发现不同。
刚刚了解完大意,就有孩子告诉我:“老师,这两个故事的结局不同。”接着孩子的话题,我展开追问。
聊完了结局之后,回到故事的表达,你更喜欢哪一种?
孩子们表示喜欢教材上的表达,我继续追问:为什么?
“因为教材上写得很详细。”
“教材把什么写得很详细呢?”这个问题把学生拦住了。然后学生就把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发现语文书上加了小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让小鹿的那种心情的变化让人有感觉,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惊叹不已”“厌恶”这几个字。
有一个孩子说:课外书上这则故事就是直接说寓意。而不看重故事讲述。
三、指向练习,读写结合
经过发现、删掉读、读原句的过程,我矛头一转,指向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添加“提示语”的练习。
这堂课,完全是看到孩子们的作业情况,临时调整的。不过,这节课上的妙处在于:既再次指明了对比的方法,又顺顺当当地解决了添加“提示语”来表达的练习。
时间花了,觉得很有意思!